武夷山市区常住人口有多少(武夷山人口迁移史)
武夷山地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原住居民居住。但从九曲溪滂的悬棺,就可窥知一二。据城村汉城遗址的挖掘可证:秦汉时期,先是北人入闽,继而南人北上。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兵从分水关入闽,平定闽越王徐善的叛汉之后。“诏军吏尽将其民涉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大批土民被徒往江淮一带,武夷山几乎沦为虚地),之后遁往山林中的山民渐次复出。
南北朝以后,北方战乱频繁。中原一带不少人南迁福建,由于武夷山地处入闽要冲,大多数人先在此落脚,有些则在此定居繁衍生息,或沿建溪(崇阳溪)方向发展。据民国《崇安县新志》载:詹姓始祖南朝时入闽为官,其子遂居于此,子孙散处于五夫、星村、吴屯等地。
唐贞观初,润州人彭迁授建州左牛卫上将军,捐资雇请劳力,在温岭东岸(今市区附近)开垦荒地90余处。清康熙《崇安县志》载:“据集乡民约万人,遂名其乡新丰。”
唐末五代,中原人民不堪战乱,纷纷南渡。随王潮、王审知自河南固始县人闽的有丘姓、张姓,还有名宦、权宦之后如刘姓、胡姓、蔡姓等。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的宰相翁承赞晚年定居崇安北乡,以人名其地为翁墩。
宋元时期,北方居民再次南迁,其中有名的有柳氏家族,在崇安兴盛-一时。北方居民迁居崇安后大多聚族而居,形成今天的地名和村庄名称。如吴屯、曹墩、黄墩、萧家湾、黎源等。南宋时,一些文人墨客云集武夷山中聚众讲学。他们中有多人寓居山麓繁行后代,崇安人口在南宋后期增至43897人。
明朝,人口基本稳定在40000人左右。清朝初年,由于改朝换代时的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康熙初年,又由于耿精忠据闽叛乱,崇安人口减至33169人。康熙五十年(1712) 后,由于已平定耿精忠叛乱多年,又由于取消人头税,人口迅速增长,至乾隆三十年(1765),全县人口增至104921人。
民国时期人口变动较大。民国19年(1930) 崇安人口达14.6万。随后由于国民党军队在苏维埃革命时期对群众进行烧杀抢掠,人口骤降。民国25年全县人口48873人。据统计这一时期全县被杀害 11461人,被抓走4279人,被迫逃亡4180人,因饥饿、疾病致死21885人。民国26年10月(1937年),县政府成立崇安县垦务所。县长蒋伯雄动员其家乡浙江诸暨及龙泉、遂昌、庆元等县无地、少地农民到崇安从事耕种,首批移入400余人。翌年,又移入浙江籍的农垦移民1013人,福建省福清、长乐等县的农垦移民317人。
民国27~28(1938-1939)年,福建省政府将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台湾籍居民,分五批遣送到崇安县垦务所。5批台籍的农垦移民共433户1535人。抗战胜利后,这批移民或返回原居住地,或返回台湾原籍,少数仍居留崇安。
民国28年(1939年),县垦务所安置修筑建阳至分水关公路的外省籍民工到各个垦区务农,并帮助他们在崇安县落户。外省籍移民中有浙江龙泉、缙云和江苏武进以及山东济南市、安徽合肥市、江西上饶市、河南广山县的筑路民工。
民国30~35年(1941-1946),国民党“闽、浙、赣边区剿匪指挥部”派重兵围攻崇安革命老根据地。军队所到之处,烧毁村庄,拉夫派款,致使大量县民外逃,人口骤减。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扶持革命老根据地的各项政策,积极帮助被摧残村庄的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促使流离失所的村民纷纷返回原籍安居。1951 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到达崇安慰问老区烈属和人民群众。在慰问团的关怀和鼓励下,流落在外地的老区群众纷纷重返家园,人数达0.3~0.5万人。
1955~1956年,政府为了支援老区,大办农业,先后动员福州、福清居民和知识青年7批,共1454人,到下梅、横墩、枫林、曹墩、仙店、南岸等地从事农业劳动或担任高级合作社的财会人员。
1958-~ 1959年,古田县建造水库,库区移民先后有200余人到崇安茶场安家。1960~ 1961年,山东两批移民429人在县林业局所属伐木场安居。
1964年5月,惠安县移民261人定居崇安县。1965年又接纳福州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到武夷山落户。两年共接纳380户505人。
1967年、1968 年,印尼、缅甸等国的归侨523户1834人被安置在崇安县星村公社黎源大队的武夷华侨农场。
1978年5月至1979年6月,安置3批越南归国华侨共391户1765人。这些难侨被安置在武夷华侨农场。
撤县建市以后,各项建设加快速度进行。来自四川、江西等地的民工,来自浙江的经商、劳务者以及福建省长乐、惠安、福清等地的建筑工程队每年都有千人定居武夷山市。1993年迁入人口4995人。
1949~1993年,大多数年份是迁入境内人口多于迁出人口,少数年份则为迁入人口少于迁出人口。迁入、迁出人口最多的年份均为1958年,分别为17790人和12009人。该年人口机械增长率为63.53%。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的年份为1959、1960、1964、1970、1972、1974、1975、1976、 1985、 1986 年和1992年。11年间每年迁出多于迁入的人数均在千人以下,平均每年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385. 4人。1956~1993年的38年内,迁入总数18.18万人,迁出总数15. 13万人。迁入比迁出多3.05万人,平均每年迁入多于迁出789.61人。迁入人口中有移民数批,出现了外地人聚居的村落,如桐木村多为江西籍居民,洲头村为浙江江山市籍移民的聚居地,黄柏村多为浙江籍的居民,但多数村落则为本地籍和外地籍的移民和睦相处。
参考94版《武夷山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