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历史上是现在的哪个市(滨州是一座有着完整历史发展序列的古老城市)
在社会上,很多人存在这样一种误解:滨州是退海之地,哪有什么重要的历史遗存、文物遗迹,更无古可考。
其实不然,正因滨州靠海临河,才有着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才产生了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且,这些古代遗迹遗物正给现在滨州人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
滨州历史遗存丰厚,有着完整历史发展序列
由于滨州位处黄河、小清河、徒骇河冲积平原,各类古代遗址大多被黄沙埋藏于地下较深之处,而滨州地下水位又相对较高,所以暴露于外的遗址看起来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能说明滨州的文物遗址就少了,事实上这种环境反倒使当地的文物遗存封存于地下,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
滨州地下文物封存较好,在考古发掘和重大项目施工中屡有重大收获即是证明:199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在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和龙山文化刻字陶文,前者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者因比甲骨文早了800余年,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引起国内外极大轰动;博兴龙华寺遗址近年来出土大量铜石造像,而且多有铭文题记,被称为中国佛教考古的重大收获,从而证明我市佛教信仰在南北朝和隋朝时曾盛极一时;滨城的兰家遗址、惠民的大郭遗址等众多遗址都出土有精美的青铜器……滨州又因其近海,沾化、无棣、阳信、滨城各县区自商周以来便是当时的主要产盐区,生产的食盐专供商周王朝食用。现在,黄河三角洲盐业考古已被列入国家重大考古项目之一。
夏、商、周时期,滨州是东夷人——蒲姑氏族聚居的地方,一方面受商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保持着本地固有的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蒲姑文化。
自秦、汉以降,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址更是遍布全市,星罗密布。2008年以来,我市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新发现了大量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遗存。
可以说,滨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座有着完整历史发展序列的古老城市,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通过考古调查,先后发现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极为清晰。
滨州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黄河流域是古老的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而位于河海交会之地、河济之间的滨州,更是创造了非富多彩的黄河文化。
距今8,500年前开始至距今4,000年前,滨州境内的史前人类活动足迹经历了一个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延伸的过程,即从南部山区山前丘陵地带向北逐步推进,进而跨过现在的小清河、黄河,到达北部沿海地区,直至覆盖整个滨州大地。
在这近五千年时间里,滨州大地先后经过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等五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些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都属于东夷人史前文化的系统,东夷人一直是居住在滨州境内的土著居民,其创造的黄河文化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源泉之一。
特别是到了龙山文化晚期,滨州更是成为我国最早迎来文明曙光的地区之一。境内还出现了城以及比甲骨文早800多年的成熟辞章文字,滨州已成为海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之一。
滨州北有黄河,南有济水,天下“四渎”滨州独占其二,这在全国其他城市是极少见的。而且,有文字记载的黄河3000年历史,流经滨州的时间多达2500余年,滨州与黄河可以说是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滨州历代人民沿黄生活、治黄奋斗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正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
滨州是中原王朝最早接触海洋的地方
大约3万年前,无棣附近的海平面比今天要低100多米,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南部陆地可以相连。到了距今12000年前后,大理冰期结束,气温不断上升,海平面也随之上升。到了距今8000年前,气温已高于今天。海平面上升使无棣的部分区域再次沉于海面之下。到了距今7500年至距今5000年间,渤海沿岸发生更大规模的海侵,海水向陆地推进得很远,一度到达今盐山、无棣、滨城、广饶、寿光和昌邑一带。此后,随着气温转凉,海水才陆继后退。
大范围、长时间的海侵致使沿海一带盐碱化严重,但也使滨州沿海形成了丰富的浅层地下卤水,从而成为盐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殷商时间,滨州是中原王朝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盐业遗址分布十分密集,当时便已实现了盐业生产的规模化,且直接提供给商周王朝食用。
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和对盐业资源的开发,使得滨州一带的文化和社会较山东其他地区更早地融入到商王朝的控制体系之中。当地规模巨大的盐业遗址群的出现,带动了周边聚落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滨州一带也成为商王朝政治最为稳定、经济最为发达的大后方。作为战略资源,滨州盐业为中原王朝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济支撑,滨州也从而成为中原王朝最早接触海洋的地方,是中原王朝最早的海洋经济起源之地。两周时期,盐业更是成为齐国称霸诸侯的重要战略资源。
滨州市馆藏文物丰富多彩
滨州市馆藏文物丰富多彩,不仅有众多的佛教造像、碑碣、墓志、石刻,还有珍贵的陶瓷、玉石、字画、碑拓、古籍和青铜器精品,还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金银器、货币钱范、印章砚台、竹木牙角器等。这些藏品具有数量多、种类全、发展序列清晰和地方风格突出的特点,其中尤以佛教文物、盐业文物、陶瓷和字画为佳。
如我市发现的大量佛教造像,由于相当一部分带有年代铭文(从北魏太和二年至隋仁寿三年),是对同类藏品进行断代的主要依据;又如陶器,从后李文化,经北辛文化直至秦汉,其器形演变规律非常清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见证了山东史前文化发展的过程;瓷器种类繁多,灿烂多姿,年代最早的有北朝和隋代的青瓷,唐、五代时的白瓷,宋元瓷器更是异彩纷呈,有定窑系白瓷、耀州窑系青瓷、钧窑系瓷器,特别是磁州窑系的瓷器在滨州发现极多,明、清、民国时期,各种彩瓷、青花和单色釉瓷器也极一时之盛。盐业文物方面,滨城、沾化、阳信一带出土了大量各式各样的盔形器、滤器和烧制这些器物的陶窑与作坊,时代则跨越商周直至秦汉,这对研究当时的海盐生产和社会经济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如书画作品,由于滨州名人辈出,有着众多世家大族和文人学士,他们与全国各地的很多望族、学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鸿雁往来,唱和频繁,这为滨州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字画作品。绘画如明代文徵明的《辋川图》、张宗苍的《山水图》、任熏的《雄鸡图》、唐蓉的《李之芳南征图》等。
书法如明永乐三年(1406年)用泥金书写的 《大方便佛报恩经》、清康熙皇帝书写的《带经堂》轴卷、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临摹金文手稿》等都各具艺术特色。这些作品是研究绘画、书法难得的珍贵资料。
博物馆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12月26日,滨州市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成为我市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开放以来,相继举办了“皇家气象——圆明园国宝暨清代宫廷珍宝展””衣锦江南——江苏泰州市明代家族墓出土文物特展”“山东省馆藏明清书画精品展”“杜氏清风——滨州杜氏家族家风家训展”“琢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等众多特色展览,深受市民欢迎。重点推出“滨州文化大讲堂”“孙子兵法讲堂”“考古文博讲堂”“黄河文化讲堂”等公益讲座和“新春博博荟”“暑期博学荟”“我们的节日”“文博知识进校园”“传统手工技艺教学”“博古鉴真·文物鉴定”“走进遗址·体验考古”等数十个主题社教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滨州市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滨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首批滨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随着我市各县区博物馆的相继开放,必将提升滨州市文化品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市博物馆事业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 张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