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林州洹河水源(安阳林州一带猫圪獜引水的故事)

林州洹河水源(安阳林州一带猫圪獜引水的故事)(1)

在林州市五龙镇桑峪村新庄自然村东头约一里地的半山腰下,有一个古井,传说这个古井就是由猫圪獜引水而建成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井台上还是非常热闹的,下面的新庄村的1500多口人还来这里挑水吃。井北盖有一大间房子,正中间有一个敬井神的牌位,神牌前就是一个园形的小井口,东西方向架着一个轱轳,轱轳上缠满了汲水的粗麻绳,粗麻绳的尽头,系着一个直径有1尺的木桶。但现在房子已经倒塌,井口已被封住了,地上长满了野草,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林州洹河水源(安阳林州一带猫圪獜引水的故事)(2)

据传说,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下大旱,当时的新庄村仅有十三户人家,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十三付扁担和十三对木桶。当时,烈日炎炎,地上和禾苗都枯死了,人们吃水都要走到离家里十多里地的淇河挑水吃。这时,赵家的一个刚过门的儿媳妇到十里之外的千人泉村下的淇河边挑水,从早上六点钟起床去挑水到下午两点多钟,又饥又饿的新媳妇刚走到村口,被路上的挫脚石滑倒,晃当一声,两桶水全部倒掉了。新媳妇一气之下,上吊自尽了。这个事一出之后,立即在全村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天,65岁赵继周老人在村东边地里干活,这时,他看到一个猫圪獜从地头的石缝里钻了出来,身上还带着水珠,并且还瞪着两只大眼睛惊恐地看着自已。老人心想,这么大旱的天,这东西身上还湿渌渌的,说明这个石缝里有水。为了验正自己的想法,第二天,他带上自己的侄子赵涧和同村的于得增老汉一起到那个石缝的地里去看情况。果然如老汉所说,这次出来的不仅是一个猫圪獜,而且陆续出来三个,而且个个身上带水。

赵继周老人回到家里,立即召集十三户居民,让他们每二个人一组,到村东的地里去查看有没有猫圪獜出来,身上带不带水。十三户居民看罢后说,我们不仅看到了猫圪獜,而且我们还逮了一个猫圪獜,身上凉凉的,而且象从水中捞出的一样,这更印证了老人的想法。赵继周老人把老伴叫来,让她把纳鞋的绳子拿来,用绳子拴住猫圪獜并附上一团绵花,再次往石缝中试探井有多深,中间水有多少。经过试探,这个石缝中不仅有水,而且测算得井离地面约有十多丈多深。

林州洹河水源(安阳林州一带猫圪獜引水的故事)(3)

赵继周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村没有山泉,更谈不上有井水,我们指望着老天爷活,可这天一大旱,我们就没有指望了。今天你们都看到了,离咱们村一里地的山坡上的石缝里,这个地方比咱们村还要高,居然还有猫圪獜存活,而且还带着水,这是天意啊!我想咱们十三户村民要组织起来,顺着猫圪獜有通道往下打,就一定能打出水来。大家说,要是能有水,这倒是个办法。

会后,村民们还决定,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即他们购买了锤钎,由村中两个年轻人轮溜使用,村民们还商定,各家贡献出米来,给井下的年轻人报酬,井下每打出一升石头,由当班发给一升米。为方便村民开采,村里规定,井直径为四尺,谁也不许把井打粗了。

就这样,村民们在一片欢腾声中,拉开了打井的序幕。那时打井不象现在这样,全凭一锤一钎地往外抠石头,一个人在井下每天只能抠二升石头,而且必须两个小时一换班。

就这样,打了八年之后,井才打了三丈多深,这时,赵继周老人生病了,临终前,他把于得增和赵涧叫到床前,说看来我是见不到出水的这天了,你们一定要组织好,把这咱这眼井打下去,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啊!这可是咱们村花了八年的时间啊。说罢,老人便闭上了眼睛。

又过了八年,井打到了六丈多深,还不见水,这年于得增老人也已经是七十五岁高龄的人了,他对赵涧说,昨天你的叔叔赵继周和我托梦说,咱这井是猫圪獜给咱引和水,这是天意,现在还没有见水,是没到时候,请一定坚持打下去。

林州洹河水源(安阳林州一带猫圪獜引水的故事)(4)

于得增老人去逝后,赵涧领着大伙继续挖井,到雍正元年(1736年),赵涧整整打了22年,井打到八丈深的时候,仍不见活水,这年天气大旱,各家各户绝收,村民逃荒要饭,四处流浪。赵涧对大伙说,这井咱们先停一停挖,先顾活命吧,等庄稼有收成了,咱们再打。于是当年井被迫停了下来。

到乾隆五年(1740年),赵涧对侄子赵伏兴说,我已经是48岁的人了,在井下二十多年,腰也弯了,骨头也变形了,已经不能下井了,你要发扬你爷爷的精神,坚持把这井打下去,直到见水为止。赵伏兴、赵伏旺弟兄再次商议,广集资金和粮食,这年的九月二十八日,事隔四年之后,全村又发动起了打井的热潮,家家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就是没有事的小孩也要跑走东岭底下去看人打井。到乾隆六年(1741年)十二月,经过众人一年多的拼打,人们终于见到水了。

26年的企盼,26年的等待,这一刻终于化为了现实。全村人喜出望外,人们奔走相告,热泪盈框,纷纷到家中蒸起花糕、带上黄纸,到井上敬天敬地敬神灵。

随后,人拉又在打水的地方盖起了房子,建起了水坊,在水坊前安放了一个洗衣的大石水槽,并在堂屋的中央修建了一个佛盒,专门敬奉猫圪獜引水,人们还在井前立了一块石碑,专门记载了打这个石井的经过。从乾隆六年(1741年)开始,二百五十年间,新庄村的人世世代代终于吃上深井水,再也不为天旱缺水而发愁了。

村上61岁的原支部书记张米山说:这个井的井水虽不算太大,但足够供应新庄村民的吃水。经测量,井深30米,直径1..2米,耗时23年零4个月。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为了减少从新庄村到井上挑水的一里多地,人们从它下游的400米的下方挖了一个洞,直通这个井的底部,洞全长400米,高2.5米,宽2米。人们从地下将水引出洞外,并在村东头修了一个大型的蓄水池,这样夏天水流的多,可将山上的水蓄住,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困难。

以上文章由作者“根在五龙”原创,“结香树的传说”编辑/头条首发,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淇河两岸(qihe5i,更多精彩故事等你分享,也欢迎你找小编(bwzhang007)提供新闻线索或故事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