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

看罢西山,经过漫水桥欣赏伊河风光,回望西山众石窟,随即进入东山石窟群继续欣赏。

擂鼓台三窟-唐

是龙门东山南部的一处高台平地。武周时期并排开凿了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窟”。“擂鼓台”一名,因唐代天授元年(690)武则天驾临龙门东山的香山寺时,宫廷乐队在此擂鼓奏乐而得名。

擂鼓台南洞

窟门呈拱券形,高约 2.85 米、窟顶中央有一残损的莲花藻井。洞窟中间置有一长约3.3米的长方形基坛,坛上雕刻有密宗的大日如来佛像。本尊像高约 2.2 米,结跏趺坐于方形叠涩束腰须弥座上。头上戴有圆筒形高宝冠,宝冠雕饰华丽,中间最上是一圆形宝珠。面容丰满圆润,眉眼细长,俯视前方,似在冥想。颈部有三道弦纹,胸前戴有镂空雕花的尖项饰,身材浑厚。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

擂鼓台南洞最具特色之处在于窟内四壁层次分明地高浮雕出了765身姿态各异千佛像。这些精雕细琢的千佛像高约 0.35 米,均结跏趺坐于带茎仰莲座上。头戴宝冠,或双手合十,或举置前胸。有的施说法印,有的施降魔印,有的施禅定印,情态各异。这些千佛都是密教化的佛像。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

擂鼓台中洞

洞窟为外龛内窟门的复合结构。在外龛内后窟门两侧壁上各雕有一身力士像,残损较重,仅存轮廓。外窟门门道两侧壁面上还满刻千佛。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

窟内平面呈马蹄形,窟顶为穹窿顶,中央高浮雕一朵大型重瓣莲花,花瓣肥硕,莲花周围绕以一圈环形装饰带,上面刻有坐佛、飞天、宝塔、香炉、金翅鸟、云朵、宫殿以及琵琶、细腰鼓、琴、箫等各种乐器。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4)

正壁下留有一个半月形石坛,坛上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主尊弥勒佛善跏趺坐于方形叠涩式束腰莲座上,上半身多处残损。身着通肩袈裟,左手置膝上,双足踏束腰莲台。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5)

本尊的尖拱形背光颇为复杂,以佛像的肩部为界,其上为拱尖,内雕一坐佛,下部两侧依次雕刻的为伎乐。飞天6身、日月普照山川图、口衔莲花的摩羯鱼、童子骑神兽、童子骑狮等内容。这种背光,佛教称其为“六孥具”,在龙门石窟中颇为罕见,是龙门佛像背光最精美的一例。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6)

二胁侍菩萨侍立于本尊左右的莲花座上,莲座下的莲茎与本尊佛座相连。二菩萨头部皆残,三重头光,由内而外分别为莲瓣、七佛及火焰纹。身披璎珞串珠,上身袒露,下身束裙,身体修长,微微向本尊侧倾,一手下垂提净瓶,一手曲臂朝向主尊,情趣盎然。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7)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8)

擂鼓台中洞内壁上雕刻的西土祖师罗汉像,与看经寺二十九祖像不同之处在于依据的佛教经典不同,在造像的体量上也只有看经寺的一半,但都是禅宗所开凿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修建时间与密宗传入相距很短,是龙门石窟中开凿年代相对较早的大型密宗造像洞窟。密宗由于经义艰涩和传习方式特殊,唐代以后,在汉地并无太大的发展。西藏地区的苯教、原始信仰与密教结合而成的藏密是密宗在中国发展的结果,影响区域主要在于今天的西藏、云南等地。研究唐代密宗的实物资料委实比较难得,作为密宗形成不久所开凿的洞窟,擂鼓台北洞对于早期中国密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佛像风化严重,并没有图片)

党晔洞-唐

因窟门上方有唐大历七年(772年)党晔等人游记而称“党晔洞”。窟内环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座下左右各卧一狮;窟门外两侧各造一金刚。洞窟外壁及所在崖壁上多有唐宋时期游记,反映了当时擂鼓台观游之盛,其中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丁裕游记记述了当时“修整龙门山石佛”一事。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9)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0)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1)

西方净土变龛-唐

东山石窟大多都被铁栏罩住了,只能拍局部。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2)

方形摩崖平面,壁面雕有一结迦趺坐的阿弥陀佛、二菩萨及一些楼阁飞鸟、琵琶等图案,其主题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反映了西方极乐世界之美景。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3)

下方还有一些各式小佛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4)

千手千眼观音龛-唐

为一露天摩崖造像龛,开凿于中唐时期。龛内为一身千手千眼观音立像,高约 2.3米,头戴化佛宝冠,额宽颌窄,眉眼细长。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身披璎

珞、帔巾。共有三只眼睛,其中一只在眉心,呈倒竖状。身体两侧各长出六条手臂,屈伸摇摆,各不相同,十二只手掌心上各雕刻一只眼睛。龛内壁上浅浮雕出千手,似从观音身上长出,掌上都有一只眼睛。造像虽然风化较为严重,但其神采依然。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5)

菩萨右手下方的千手纹理依稀可辨,千眼是真没看出来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6)

左手下边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7)

高平郡王洞-唐

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北侧的山崖上,开凿于唐代武周时期,由武则天的侄子高平郡王即武重归出资开凿。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8)

作为万佛沟内最大的洞窟,长方形圆拱窟门高约4.3 米、宽约3.1米,门两侧各雕一身高约 2.1米的力士像。两力士头绾发髻,袒露上身,下着短裙在肚脐处打结,胸、腹部及臂膀处肌肉发达,宽肩细腰,筋骨突显。两手紧攥拳头,目光如炬,流露出威严森怖的气质。靠近洞窟的胳膊曲臂上举,另一手自然下垂,胯部均扭向洞窟门口,充满阳刚的力量之美。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19)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0)

洞窟内平面呈横长方形,洞窟高约6米。洞内正壁的中部高浮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五尊造像一字排开,均坐立在莲花座上。本尊坐在正壁中央伸出的粗莲梗上盛开的大莲花座上,大莲花座底部的莲梗向两侧分别伸出长梗,梗上长出莲蕾,弟子和菩萨则侍立于莲蕾座上。这种座下面有莲梗将花、蕾相连接起来,并蒂五莲座的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在并排的五个莲座下雕刻

有十身坐佛,其中西壁上的多数只雕刻出大致轮廓,似乎没有完工。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1)

本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头部已不存,身着圆领通肩袈裟,左手食指和中指对捏于前胸,右手紧挨左手,掌心朝外,施说法印。左侧弟子迦叶,手持葫芦于前胸,额上有三道皱纹,眉头微皱,神情凝重,身穿双领下垂袈裟。一副老僧形象。右侧弟子阿难头部残毁,双手持经筒于胸前。二菩萨项圈、璎珞、腕钏、帔巾等饰品俱全,站立在盛开的莲花台上,头部皆已残损。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2)

洞窟是由高平郡王武重归开凿,龙门香山寺比丘慧澄续建,但到最后也没有彻底完工。唐代的高平郡即今天山西省的晋城市,作为武则天的侄子武重归于天授元年(690)被封为郡王。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退位,诸武降封,武重归的郡王之爵随之被罢黜,贬为郐国公,洞窟的开凿也被迫中断。后来,虽然香山寺的慧澄法师倾力续建,但终因人力物力之乏而未能最终完成。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3)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4)

途经一些不知名的洞窟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5)

东山石窟群的台阶比较多,天气酷热难耐,晒得都有点晕了。铁栏杆非常烫手,又不能扶,还是小心为妙.......不过,想想开窟造像的辛苦,这倒也不算什么了。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6)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7)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8)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29)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0)

看经寺-唐

开凿于唐代武周时期(690-705)。洞窟的北、西、南三侧完整地保留有清代砌起的围墙。西面墙临伊水,墙面中间筑有砖瓦结构的二层门楼,下层有拱券门洞,门洞上题写“看经寺”三个大字。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1)

可惜又在维修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2)

洞窟为前龛后窟的结构。前龛呈方形,进深较浅。龛内后窟门两侧各浮雕刻力士像一身,南侧力士仅存手臂和衣裙。北侧力士保存稍好。

后窟室平面方形,洞窟高约8米,窿顶近平,中心阴刻一朵莲花,莲花周围绕以六身飞天。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3)

看经寺正壁没有雕刻主像,而是在窟内地面上设一束腰石坛,上置一圆雕坐佛。这尊坐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高肉髻,脸庞卵圆形,面容端庄安详,身着圆领袈裟,衣纹细腻贴体,下摆遮盖佛座。这种洞内不设主像的大型石窟内部十分宽敞开阔,便于僧人们集中在一起,从事打坐禅修、诵经礼佛等佛事活动,类似于禅堂,应为唐代禅宗所开凿的洞窟。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4)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5)

洞内三壁下部都有环绕一周、凸出墙壁表面、高约2米的素面装饰带,上面浮雕出二十九身罗汉像,沿着洞窟内三面墙壁依次排列,与《历代法宝记》中所记载的西土禅宗二十九祖的顺序恰相吻合。

罗汉身高在1.8米左右,与真人大小相当。从体貌特征和穿戴上看,这些罗汉像还保留一定的印度本土风格,这些都与唐代的汉人有不小的差异,应该是依据佛教经典较为忠实地塑造了禅宗二十九祖的形象,是中国唐代最为精美也最为珍贵的罗汉群雕。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6)

还有个英文牌,没有中文,但洞里面啥也没有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7)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8)

四雁洞-唐

唐武周至玄宗时期洞窟。覆钵形顶,马蹄形平面,窟顶一朵大莲花,外围被分成两圈,内圈雕有四只飞禽;外圈为四身持莲花供养人。这种以莲花、飞禽装饰窟顶,寓意吉祥天境,为龙门之首例。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西山(洛阳-龙门石窟)(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