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

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自古是“艺兰文化”的重镇,每年三四月份,无锡都会举办一两次大型的“摆兰会”。今天,“摆兰会”被搬进了无锡博物院的展厅,与展厅里的馆藏历代书画交叉呼应,为观者呈现了一场“兰”主题特展。

4月16日,由无锡博物院、江苏省兰花协会联合举办的“得天之清——无锡艺兰文化展”在无锡博物院中区二层展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从无锡博物院获悉,此次展览共展出有关“兰”题材的书画28件(套),从明代马湘兰到清代石涛、郑板桥,兰石图在精湛的笔墨中愈显君子之高雅品质;从明代丁云鹏到近代吴湖帆,屋舍丛兰于文人煮茶雅赏间愈发幽静清香。展期至7月16日。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1)

得天之清——无锡艺兰文化展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2)

展览现场

无锡博物院党委书记肖炜在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艺兰展是以丰富的有关兰草题材的馆藏书画作为基础,再配以与兰相关的古籍、照片,更为精妙之处就在于我们把不少省级的兰花名品‘请’到了展厅。即展览开展的第一周,我院会同时展出刚从2019年江苏省蕙兰展上争奇斗艳归来的兰花名品实物。这是无锡博物院第一次把活物放进了展厅。由于兰花的花期到20号左右,因此展览期间,无锡博物院会请无锡种兰名家定期地来照看以及更换兰花。”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3)

展览中的兰花

无锡自古是艺兰文化的发展重镇,有“艺兰胜地”的美誉。据古谱记载,早在元代无锡民间就有“斗兰”习俗,发展至清乾隆时期,每年三四月都会举办一两次的大型“摆花会”。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4)

1937年,日本兰商小原荣次郎出版了一部介绍兰花品种和种养的著作《兰华谱》,书中大部分资料和图片均是无锡种兰名家沈渊如提供的。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5)

鲁迅在《兰谱》扉页上的题诗

因此,无锡博物院表示,无锡博物院自2019年起主推“江南文脉”系列展,“得天之清——无锡艺兰文化展”是该系列中的首展。此次展览旨在宣传无锡地域文化,增强无锡城市文辨识度。

画兰名家与兰画

兰,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盛放于幽谷之中,遗世而独立,常被比作高人隐士的林泉风致。古往今来,兰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寓意,是文人雅士爱重的品格之花。

历代画家以兰花见长者不胜枚举,如南宋郑思肖、明代文徵明。而明代马守真、清代郑板桥、石涛亦是画兰高手。由于兰花具有高尚的品质,这些画家不仅画兰,而且爱兰。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6)

明 马守真 《兰花图扇面》 1593年 无锡博物院藏

生活在明中后期的马守真又名马湘兰,她笔下所属,惟有兰花,所居名“幽兰馆”,临终时座椅四周摆满兰花;而且,马守真还有一段凄惋的爱情故事,她曾是一代名妓,在美女如织的秦淮河畔,她的姿貌并不出众,但论齿序、才情却是“八艳”之首;她24岁那年遇到姑苏才子王稺登,然后她被王稺登的才情所吸引,于是便把一生深情许给了王稺登,终身未嫁;王稺登七十寿诞时,她抱病前往,为苦恋三十多年的爱人一展歌喉,终至心力交瘁,黯然而逝。她的一生也像一朵幽兰,不侧时卉,暗自吐芳。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7)

清 郑燮 《兰竹石图轴》 1764年 无锡博物院藏

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作画惟有墨笔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取意于石之耿介、竹之孤高、兰之清幽。此次展览中就有他的《兰竹石图轴》,其画中题款既是画论,又是自况:“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8)

清 石涛 《兰竹石图轴》无锡博物院藏

“清初四僧”的石涛写兰,被称为“二赵”之后第一,他曾留有题兰诗:“十四画兰五十六,至今与兰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恨不当年多食肉。”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9)

吴湖帆《幽香滌虑图轴》 1950年 无锡博物院藏

展览中,除了专注于描绘“兰石图”的边角小景外,还有以兰为描写对象的全景再现。最值得一提的是近代画家吴湖帆为养兰名家蒋瑾怀所画的《幽香滌虑图轴》。1950年冬,吴湖帆应蒋瑾怀所请,作《幽香滌虑图》。吴湖帆在画中题识:“瑾怀先生爱兰成癖,家梁溪庭中艺兰数十本,凡名种若干咸备,九畹清芬,缭绕几案,日日折腰,不惜浇花,洵具雅致”。又言,瑾怀对吴历(墨井道人)为许青屿侍御作的《槐荣堂图》“赏叹不已”,故而取《槐荣堂图》中一角绘成《幽香滌虑图》,并强调“我用我法,非墨井一家”。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10)

明 丁云鹏《煮茶图》无锡博物院藏

另外,无锡博物院馆藏丁云鹏的《煮茶图》堪称其绘画精品。也属于难得一见的展品。明代董其昌曾十分欣赏丁云鹏早期的作品,而对晚期作品多有微词,尝言:“自后不复能事,多老笔漫应,如杜陵入蜀后诗矣。”这件《煮茶图》作品创作时间是丁云鹏的早中期,自无“老笔漫应”的弊病,而是设色清劲秀丽,线条繁复严谨,铁画银钩的精品。画中主人公盘腿而坐,低头沉思,左手掐指似计算什么。正是等待煮茶前打发着时间,一老妪、一中年仆人正在忙碌着煮茶的工作。仆人旁边就是一丛幽兰。从此幅画中便可看出兰花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锡养兰名家

无锡与兰花的渊源已绵延数千年。这座傍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兰名家,也成就着无锡在兰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到明代时,已有《学圃杂疏》《荆溪疏》《格致全书》等史籍,对无锡地区的产兰、艺兰情况做出详尽的记载。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11)

展览现场

据记载,无锡最早的兰艺名家应是清朝后期的杨大笙,1936年的《锡报》载:“无锡艺兰专家,以前推杨大笙最为有名。”1923年,吴淳白编著的《兰蕙小史》中记述:无锡当时选育出的兰蕙名品有“西神梅”、“梁溪梅”、“翠萼”、“江南新极品”、“荣梅”等。当时无锡兰艺名家杨干卿和荣文卿在江浙沪地区很有名气。稍晚无锡兰艺名家有蒋东孚,曾选育出“丙子荷素”、“虞素”、“胥梅”等名品,在兰界名重一时。这一时期兰艺名家还有庄衍生、蒋瑾怀、沈养卿、沈白涛、张揆伯、周伟学、沈渊如等人。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12)

民国时期的《锡报》开设“兰花专栏”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13)

蒋东孚题识 胥梅 老照片

这一代兰艺名家沈渊如建树最高,他1925年开始养兰,到1949年已收集春兰名品70种,蕙花名品50种,其中有近30种是他选育的。1956年他将一部分兰花献给国家,无锡园林部门立即在城中公园建兰房,当时集中名兰100余盆。到1964年兰园迁至前西溪,场地扩大,名兰已有300盆。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市除兰艺专家沈渊如外还有许多养兰能手,如:胡泉金、强士奎、张浩荣、夏新奎、隆贤法师、周阿兴、石桂洪、钱仲甫等人,都为无锡兰花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时期贡献最大的当推园林管理处的葛士超,他大力支持发展养兰、建兰园、收集兰蕙名品。到“文革”前无锡市已有名兰160余种,共3000盆。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14)

沈渊如与其子沈荫椿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15)

沈渊如与兰花合影

改革开放后,无锡恢复和发展了兰花事业。无锡兰苑首先重建,于1989年建成规模更大的江南兰苑,收集栽培名兰百余种2000余盆。民间养兰也蔚然成风。出现了养兰专业户陈耀明,收集名兰数十品,莳兰200余盆。葛士超虽已离休仍然热心发展兰花,1988年3月5日无锡市兰花研究会正式成立,会员80余人,一致推选葛士超、丁永康、吴惠良为正、副会长。1989年3月初,中国首届春季兰展在江南兰苑成功举办,全国150余个市县的兰协参展。1999年3月中旬,无锡举办第九届兰花博览会,全国各省兰友欢聚在锡惠公园,以兰花的风采和幽香歌颂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今天,无锡兰花事业欣欣向荣,兰友已扩大到有300余人,收集栽培名兰200余种5000余盆。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6日。

郑板桥的兰花图是什么(无锡摆兰会)(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