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

●●● 1● ● ●

聊聊香港。

在很多人眼中,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一度是繁华的代名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繁华之后,这里也有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让人绝望的一面。

香港深水埗,全港房租最贵的地方,也是十八区里最贫穷的——深水埗。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1)

在这个贫民聚集的区域的街头巷尾,隐藏着无数你想象不到的、很多人无法接受的住宿方式,在这些霓虹灯也无法照亮的地方,却有几十万人每日生活于其间。

劏,意为割。劏房就是“分间楼宇单位”,指一个住房单位被切割成很小的部分,租给多家住户,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种,常见于唐楼等建筑物,类似内地的群租房。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2)

劏房面积通常不到10㎡,根据统计,香港有近20万人居住在劏房里,人均居住面积5.7平方米,仅比惩教署监狱囚仓人均标准多27%,但即使是这样狭小的面积,每月也需要五六千元。

棺材房并不能称为房子,因为它几乎只能容纳一个人躺下,小小的空间内摆满了生活用品,无法直立,只能平躺,甚至小一点的只能蜷缩身子睡觉,这样的空间内生活甚至不如牢房。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3)

笼房,更不能称之为房子,类似于大学的上下床,不过笼房空间全部由铁丝网圈上,有事外出锁上笼门即可,这样的场景在内地恐怕只有动物园才有。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4)

而公共的卫生间通常也是和厨房、洗衣机连在一起的,一个厕所供十多人用,一名棺材房住客,趁没人上厕所时,才能乘机洗晾个人衣物。

就连联合国也曾斥责“是对人类尊严的极端侮辱”的住宿条件,每月也要至少千余元的租金,贵的甚至要每月三千元租金。

香港毕业大学生平均起薪也不过每月9700,面对每平米20万的房价,普通居民根本无法承受。

在国际上衡量居民能否买得起房,有个房价负担能力指数,3以下是可以负担、4.1至5.0是严重无法负担、5.0以上是极度无法负担,而香港的数值是19.4!

这样的数值远超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国家城市,连续八年被评为房价最难承受的城市。

●●● 2● ● ●

其实,香港住房问题由来已久。

1950年代的香港百废俱兴,房地产业蒸蒸日上。当时香港楼宇一般都是整栋出售,对资金要求量大,有开发商率先想出“分层出售”的主意,既然分层出售,那么自然就有了公摊部分,公摊面积由此而来。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5)

为加快商品房的销售效率,霍英东又发明了分期付款的方式。即,市民们可以先交五成订金,交楼前再分期付清余款即可。

此法一出,全港疯狂,到处都是排队买房的长龙,香港楼市彻底被激活。

香港人将正在兴建或还未动工的楼盘,形象称之为“楼花”,所谓“卖楼花”也就是房屋预售制度。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开发商的资金根本不足以完成整个楼盘和建设,而“卖楼花”则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借助“卖楼花”,可以先拿到买房者的钱,从而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而买房的人也因此减轻了资金压力。

长此以往,造成的后果就是地价、房价不断飙涨。殊不知,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是房价不断高涨和宽松的信贷环境所支撑的,一旦楼市崩盘,房价下跌,受苦的还是买楼花的人。

1997年,香港回归,房价已经达到了10000港元,楼价连续暴涨近乎透支了一些人一辈子的财富,越来越多的穷人对高涨的房价开始抗议。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6)

同年,为了解决住房问题,香港特首董建华甫一上任就提出了“八万五”建屋计划,即“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85000个;10年内全港七成家庭拥有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

然而,八万五计划一实施就碰上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了维护稳定汇率,香港金管局不得不紧缩银根,香港各大银行也对房贷收紧了口袋,房价一落千丈,在游行和抗议中,这个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1999年,董先生还提出了数码港计划,搞信息科技产业区,一方面发展科技人才,解决就业,另一方面解决住房问题。计划很伟大,可惜被李泽楷搞成了一个房地产项目,最后无奈只能放弃,这对于今天的香港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如果当年搞成功或许就不会有现在的问题。

还有填海造陆也被叫停,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保障性住房计划会导致房价的下降,从而影响房地产大亨的利益,在香港这个房地产绑定的城市里,地产商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政令推行起来,阻挠重重,50万的有房之族走上街头游行,反对董建华。

最终的结果就是自由生长的香港,在舆论的沸沸扬扬中董建华被迫离场,香港无人再敢重启大规模的保障住房计划。

●●● 3● ● ●

香港的房地产问题根源就在于供需的不平衡,一个常住人口700万,每年的新建的不足2万套,香港政府令人窒息的饥饿式土地供应,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

既然香港人多地少,房价难降,那就填海造陆好了。可惜,这一举措,继续遭到利益集团的阻挠。

2018年,林郑月娥提出 “明日大屿愿景”计划,希望通过填海建造人工岛屿,来新增土地建设 26-40万住宅单位,供110万人安居,从而缓解高房价和住房紧张问题。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7)

这个计划不仅遭到抗议,连支持该计划的刘德华都被人身攻击,认为他是港人之耻。

其实早在之前的二十年里,香港就陆陆续续填海造出3600公顷的土地,容纳了37%的人口,荃湾、沙田、屯门、大埔、将军澳、东涌全是填海造出的新镇,可以说是极为行之有效的土地供应办法。

但近些年填海越来越少,而人越来越多,团结香港基金这次建议直接填海2200公顷,面积相当于半个九龙之大,触及了地产商太多的利益,所以反对派的怒火瞬间被点燃,来自议员、环保人士、有房中产的谩骂和攻击扑面而来。

这些人打着环保主义的名号,认为填海工程破坏生态、亏空香港的积蓄。然而事实是,这个填海计划将发展1700公顷人工岛,可望容纳26万至40多万住屋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可以解决香港1/8人口的居住问题。

而且,在建设期间,最多可以给香港提供34万个工作岗位。冠冕堂皇的理由下,掩饰的是既得利益者丑陋的内心。反对派真正害怕的,是新增的这40万住房带来的房价下跌。

殊不知,现在的香港,港大毕业生为了能申请公屋,干着服务生、清洁工等薪水微薄的工作;开发商卖17㎡ 的龙床盘还沾沾自喜;老年人为了支付房租仍不得不工作,因为孩子们没有余力赡养老人。

生活的压力让这群年轻人暴躁、愤懑,加之有心人的刻意引导,从上个月开始,香港出现大量废青,他们上街,打砸,袭警,因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 4● ● ●

而且,现在香港的很多人确实并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比如英国籍香港人,据说在回归的时候,英国发了几十万本英国护照给香港上层人士,拥有这种英国海外臣民护照的人,前段时间英国参加公投,结果被告知没投票权,真是可笑至极。

也有在回归之前,有相当一部分香港人处于对回归的恐惧,移民了加拿大,加入了加拿大国籍,这些人后来看香港不错,又回来了,这些人就是加拿大籍的香港人。

还有一大类人,就是当初因为越战的爆发,南越中的难民跑到了香港,虽然大部分去了国外或者被遣返,但是还有些人被留了下来,拥有了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也就是说这些人是越南籍的香港人

除此之外,香港回归二十几年的时间依然施行的英式教育,学校没有进行相应的爱国教育,甚至一些教科书对内地进行刻意的抹黑,导致这些年轻人根本不懂何谓一母同袍。

同为一国两制的澳门,在这方面却做的远比香港好太多,澳门和内地采用的是同样的教材,而且小学生每年都会进行爱国教育,整个社会对内地都有很强的归属感。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8)

不过,诚心而论,如果不是这次的香港事件,我也不会想到国人的爱国情怀会如此强烈,无论是福建帮的直接赴港支持还是各地留学生的声援,抑或是网友的翻墙作战,都诠释了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大国,为何至今仍屹立不倒。

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们应该感谢这帮废青,是他们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中国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国家,也是他们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一个被房地产绑架的城市是多么的畸形。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健康的发展应该是全行业,多层次的共同发展,而不是仅追求速度,忽视质量的偏向性发展。将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紧紧捆绑在一起的话,无异于饮鸩止渴。

而作为内地房地产市场映照的香港,无疑为大陆的地产行业敲响了警钟。

前两天,中央发布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消息,这次示范区落在了与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从经济特区到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节点上,示范区最重要的一个意见就是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示范区示范给谁看,一目了然。

香港的夜幕下(香港的一束光)(9)

届时,政策落地,必将会有大批的香港年轻人到深圳工作和生活。

这时不得不佩服李嘉诚,早在2016年就登报写上”黄台之瓜,何堪再摘“的句子来表明立场,并且陆陆续续变现转移资产,这位囤地坐涨的鼻祖,早已嗅到市场的变化,深藏功与名。

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家罗兰夫人呗送上断头前留下了这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的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当自由被绝对化时就不是自由而是恐怖了。

最后,用网上的一段话送给所有人,也送给香港那些遗忘先辈“狮子山精神”的废青们。

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味的谩骂、抱怨、逃离,甚至是打砸和暴乱。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

此后如果没有火炬,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