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石城之战真相(嘉祥申报曾子故里)

明朝石城之战真相(嘉祥申报曾子故里)(1)

《明史》卷二百八十四《儒林传·曾质粹》载,明成化初年事,“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大明朝成化年间,山东嘉祥县考古重大发现,当地官员具奏上疏朝廷,说有个渔民在本乡南武山掉进一个塌陷洞穴,其中有悬棺及墓碑,赫然写着“曾参之墓”,认为儒家四圣之一的曾子墓现世,是天下太平兴旺的吉兆。

当时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他收到官员的奏报后大喜,当即作为年度重大考古发现,下旨“封树丘陵,筑建飨堂神路”,要求嘉祥县地方好好保护先贤的墓葬。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嘉祥县大兴土木对曾子墓修缮保护,并仿照三孔的格局,在遗址上增建了府、庙、墓等纪念和祭祀建筑。

到了嘉靖时代,明世宗朱厚熜颁布明诏,在民间寻访曾子后裔给予赏赐,各级官员尽力寻找,终于在江西吉安永丰县境内找到了曾子的第五十九世孙曾质粹。嘉靖十二年(1533),在吏部侍郎顾鼎臣的奏请下,曾质粹一家得以东归嘉祥,回到祖先故里居住。至嘉靖十八年(1539),朝廷授曾质粹翰林院五经博士一职,子孙世袭。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二月十六日,这位老先生以69岁高龄辞世。

有了曾子府、庙、墓,又有官方认可的曾氏后人,似乎山东嘉祥县成为曾子故里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修建三曾的消息传到费县,当地舆论哗然,费县知县、县丞等地方官员不能接受这个结论,他们认为“历代有关史志均明确记载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在费县境”,曾子为费县南武城人(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从未说过是嘉祥人。

费县地方官为此多次上书山东巡抚及三司衙门(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要求上级单位主持公道,取消嘉祥县的举动,为自己正名。然而嘉祥县先人一步,取得了皇帝手谕批准,等于国家级认可,谁也不敢擅自推翻结论,由此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明清曾子故里之争”。

曾子无疑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临终甚至托孤于他,历代诸多敬奉尊为“宗圣”。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子故里在南武城,同时提到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关于曾子故里本应非常明确的结论,问题却也出在这里。

南武城究竟在哪里,它与武城是不是一个地方?

按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说法,“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这里同时提到了孔子的两位弟子,并分别记述其故里,曾子是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是武城人。

根据唐代魏王李泰编纂的《括地志》、以及清代官修的《一统志》、学者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山东确有两处被称作武城的地方,分别是“费之南武城”和“嘉祥武城”。

武城究竟在何处,根据《春秋》与《左传》记载,确有两个武城,均属鲁国所辖,一是在鲁境向南通往吴、邾的路上,另一在鲁境向北通往齐国的路上。从地理位置上讲,费县之武城在南,嘉祥之武城在北。

嘉祥县之南武城

明代学者吕兆祥所著《宗圣志·世家志·宗圣邑里》考证,“武城,鲁下邑也,……宗圣家于此南武城,今嘉祥县南四十五里遂山社是也,有宗圣墓在焉。”认为武城是鲁国的下邑(小的城邑),明代属于嘉祥县,县下设社、屯为基本行政单元,万历二十三年(1595)设置遂山社(据县城南22.5公里,即四十五里),有宗圣墓遗址存在。

嘉祥县自古被称为麒麟的发祥地,而麒麟作为瑞兽,又与孔子有莫大关联,《左传》有“鲁西狩获麟”的记载,此地遂称“嘉祥”,取其嘉美祥瑞之意。吕兆祥进一步考证说,“武城,古兖州之域”,“金大定末,置嘉祥县,属济州”,“明兴,改属济宁州,武城即嘉祥所统之地”。说武城属于古九州之兖州,鲁国为了防御北边的齐国设置,因此称为“武城”,大金时设嘉祥县,明代以后属济宁府嘉祥县管辖。

为何嘉祥县境内的武城在北,却称作南武城呢?根据吕兆祥所记,这个武城,是为了御齐所修筑,在泰山之西南方,因嘉祥县境内的南武山而得名,所以叫“南武城”。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清代学者顾栋高,他在《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名考异》写道,“费县乃鲁与邾、吴相接界,非所当备齐处。襄十九年之武城宜在嘉祥。

费县之武城

按上述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只有一个武城(南武城是鲁国为抵御齐国后来设置),即费县之武城。

据史载,西周时属邾国地界,春秋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公孙鉏曰:‘鲁将御我’,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昭公二十三年,邾国派人修筑翼城后自西归,途经离姑,遭遇武城鲁兵袭击。史料所记之翼城,故城在今费县石井乡,离姑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而鲁人发动攻击的武城故城在此二城附近,即鲁国南境通向吴、邾的费县武城,而嘉祥南武城据此百里之遥,显然不是。

从地名演变来看,春秋时为鲁国城邑的费县武城,战国时改属齐国,汉以后已无武城改为南城,才有南武城县之名,西晋属泰山郡,已称南城县没有“武”字,至唐以后属沂州改费县之名。可见费县并无“南武城”之名,彼时只有武城。

史籍为何将费县武城称作“南武城”,据《地理志》记载“定襄有西武城,清河有东武城,故云南武城”,为了与其他武城区别开。《齐乘》记载“古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费西、滕东两县之间”这个武城,就是孔门弟子子游的从政之地。

言偃曾经在费县武城做过行政长官,费县的武城与南方的邾、吴相接界,言偃恰好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因为费县武城是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澹台灭明的故里,据《论语·雍也》记载,他孔子问他那里有没有人才,言偃就向老师推荐了澹台灭明。

费县、嘉祥曾子故里之争的结局

清人赵祐在《四书温故录》明白提出,《史记》中所说武城,在曾子的故里添加以“南”字,即证明南武城与武城是截然不同的两地。古代武城在山东平邑,是澹台灭明之故里。而古代南武城,在山东嘉祥,是曾子之故里。可知,山东确有两处武城,曾子在南武城,澹台灭明在武城,这是两个不同地方,所以分别记述。

关于嘉祥县上呈的“曾子故里”申报,费县地方始终不予承认,只是碍于朝廷对曾子后裔“照孟、颜二氏例,授翰林五经博士”之议,不敢太过于争辩,却提出种种辩解,一是认为悬棺葬是川蜀地区的葬仪,山东当地从无此葬法,其二墓碑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公认最早的墓碣是在平邑县城出土的西汉河平三年(前26)麃孝禹碑,曾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此时中国尚未出现墓葬碑碣。

面对嘉祥县的“公然造假”,费县地方于明天启四年(1624),在武城东八里之关阳镇,将“子游祠”改建“二贤祠”,主祀曾子、言子,并附祀澹台子,至清代乾隆三十一年,“二贤祠”增扩,将澹台并列为“三贤”。后于乾隆四十三年,礼部代表朝廷批复山东巡抚国泰,准予仿照孔府建制,在南武城曾氏父子墓各设奉祀生1名,先后由曾子之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代孙袭任。

清嘉庆十三年,山东督粮道孙星衍、费县知县郭志清等官员,于费县南武城设立曾点(曾参之父)墓碑一座。由此,费县曾子故里终于得到了清代政府的官方认可,持续了百年的争执告一段落。

明朝石城之战真相(嘉祥申报曾子故里)(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