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合川特色景物(与豆花有关的城市地理)

美食是懂得择善而居的豆花,亦是如此,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合川特色景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合川特色景物(与豆花有关的城市地理)

合川特色景物

美食是懂得择善而居的。豆花,亦是如此。

富顺,并非名山大川之地,她静静地隐没在四川南部,沱江河(流经富顺的一段古称雒水)自西向东绕城而过,形成三面环水的县城格局,同时,城中的一方西湖,虽然仅有50余亩的湖面,但已是难得的点缀。水,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沱江,也最为富顺人所津津乐道。在富顺,并没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的说法,但人们都知道,豆花,却是另一种柔情似水。

有个朋友很形象地给我打了个比方说,富顺就像一阕婉约的宋词。这一点,凡是来过富顺的人都深信不疑。富顺地貌主要以浅丘为主(占90%以上),海拔不高(最高海拔597.6米),气候优越(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9℃,常年日照1274小时,降雨1059毫米)。不仅如此,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也非常适宜大豆生长。因此,自古以来,富顺便是大豆的主产区,把大豆作为主要食粮,早已为人们习以为常。丰富的大豆资源和人们口舌相传的饮食习惯,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磨合,已经变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富顺豆花的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必然。唯一值得探讨的,只是时间问题。

在蜀中,富顺也被誉为“才子之乡”。史载,自开科举以来,这里先后及第的进士就多达238名,举人807人,贡生863人,至于秀才,自是不胜枚举。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铎、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以及红军将领邓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报业第一人的宋育人等,均出自富顺。屹立于县城中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富顺文庙,庶几算是富顺文风开化的有力见证吧。

据邑人王孝谦先生考证推论,富顺之所以出才子,与常年食用豆花有着莫大的关系。他曾分析说,从个体而言,如果早上吃了干饭,至少没了早早就饿了的现象,在上午的黄金学习时间都显得精力充沛,自然更容易学进去也可能学更多的东西;而豆花营养丰富,有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在开发智力方面应该有积极作用;加之有数十种中药及香料、辣椒配制成的油碟,让豆花饭素中有荤,除了刺激食欲外,适当的油荤又能使脑筋更灵活。如此一来,这豆花饭就成了既能让你吃饱,又有营养,还能开发智力且荤素搭配的绿色健康食品,吃了豆花饭,不成才都难!

是否果真如此,当然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作为川南一个区区县域,竟然形成如此庞大的才子群体,的确可称不一般。这一事实同时也告诉我们,才子与豆花之间,注定有那么一种扑朔迷离的关联。

比如,豆花还曾经扮演过励志的角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少年时家境贫寒,两三个月才买几两肉吃。没有钱买新鲜蔬菜,常常用三文钱买豆花度过一日三餐(“每用两三钱买豆花,举家判朝夕食为常”《先妣述略》)。他母亲在桌上指着豆花对光第说,“你父亲曾经说,你读书勤奋,将来会有出息。如果真是做了一官半职,一定不要忘记现在天天吃豆花的清贫日子!”刘光第把母亲的话牢记心上,忧国忧民,廉洁奉公,时刻不忘母亲教导。他曾在一首五言诗中写道:“一赋先松菊(师课《松菊犹存赋》,为生平作赋之始),三餐止豆花,清贫儒者事,忠孝可肥家”。此外,他在另外一首追怀母亲苦心培育自己的七言律诗《纪怀》中也有描述,他写道:宵灯照读影伶仃,结发初成两角形。傍母自炊杉木紫,为儿分啖豆花青……

豆花之薪火传承,还与佛寺兴盛密切相关。从唐代中期开始,佛教便在富顺(当时叫富义县)开始盛行,县城内相继建起了不少佛寺,其中以资国寺和中岩寺香火最盛。佛寺僧人以素食为主,他们对豆腐家族食品和蔬菜的烹饪加工颇有研究。因为嫩豆花有快速、量大的特点,便成为僧人待客的首选食品。资国寺中的罗浮洞高郎宽敞,洞顶石缝中有泉水一缕常年流淌,清冽甘甜,僧人用来磨豆制豆花,味道更佳鲜美,质地更加细嫩,颜色更加莹白,来往香客品尝后无不称赞。

景泰十才子之一的苏平,曾写有一首咏豆腐的诗,这首诗不仅把明代豆腐的制、煮、吃等特点描述得有声有色,同时也揭示了寺庙道观对豆花、豆腐素食倍加看重的原因。诗曰: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浆,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

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

正是由于富顺豆花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所以,“富顺豆花”还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地理标志保护”证书。阅读与理解富顺这座川南城市的人文地理,大可以从这里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