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黄河沿岸的城市(在黄河南岸就叫河南)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有个疑问,河南为啥叫河南?记得小时候,老师给的说法是:我们在黄河南边,所以叫河南。
这解释能糊弄住年龄个位数的xiáo们,却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黄河流经了n个省份和地区,南岸的就得叫河南吗?再说了,安阳、焦作那几个地市在黄河北岸啊,为啥也是河南的地盘?
为了给下一代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思索了好一阵子,写下这篇稿子与大家共同讨论。
初白丨文
你知道的河南
跟最初的河南
可能不是一回事
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要知道河南是咋来的。
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河南省的模样,其实是1952年才“定稿”的,而在此之前,黄河南北经历过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
河南是个古老的词汇,他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还是在秦灭了六国那会儿。
我们知道,那会儿的行政区划跟现在的省市县不一样,只有郡县两级。
在秦的大一统王国里有36个郡,其中三川郡大概是今天郑州、洛阳、三门峡的总和,而河南,只是其中的一个县。
到了汉代,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河南从县升级为郡,大概范围还是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与河东、河内对应。
唐代疆域比西汉全盛时期还大,玄宗分天下为十五道,其中有河南道。河南道的区域位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包含了今天的驻马店、周口、许昌、开封、滑县、延津、濮阳、商丘,甚至还有江苏、安徽的北部,山东的大部。
比较有意思的是,与河南道平级的都畿道里,还有个地方叫河南府,就是洛阳。
直到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河南才第一次以省的身份出现。不过那时河南省有个超长的名字,叫河南江北行省。
包括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打破了以往南北双方以淮河分界的历史,形成犬牙交错的格局。
元代以前,历代统治者在划分行政区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依据山河走势,按自然地理形成的天然界限来界定行政区划。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同一地理范围之内的经济生产和社会文化容易趋同,免去跋山涉水的不便,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但这样做同时也有一个坏处,一旦封疆大吏心怀二志,很容易割据称王,形成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势。
黄河在我国古代历来都以天堑著称,从统治者安定天下的角度出发,黄河之险就不能与敌人共有。
朱元璋的义军基本上平定长江流域,挥师北上,与蒙古人一决雌雄后,便立即把北岸的大片地区划归河南节制。
就这样,河南地盘扩展到黄河以北,拥有了怀庆府(焦作)、卫辉府(新乡)和彰德府(安阳)。
河南省版图的雏形,其实是在明朝在形成的。
1949年以后,黄河以北还短暂的出现过一个平原省,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省会是新乡。
它的存在是为了治理黄河,最终因黄河治理完成而被撤销,1952年,下辖地区大部分又重新划归河南。
也就意味着,如今的河南省,其实是在68年前才定型的。
黄河流经九个省份
河南为啥有资格“以河之名”?
那么问题又来了。
黄河全长5464公里,从源头巴颜喀拉山算起,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黄河南岸的流域面积也很大,为啥只有河南才有资格以河之名?
这得从黄河的支流说起。
黄河的支流主要集中在上游与中游,洛水即是其中的一条。
这条支流在发源地陕西蓝田没激起什么大波澜,反倒在它自己的支流伊河、涧河、瀍河,在下游形成了自东西向的河谷盆地。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冲积平原中,诞生了河洛文化。河是黄河,洛是洛水。它俩在巩义交汇,一清一浊两股水流形成了巨大的旋涡,从高处望去,就像一副天然的太极图。
相传,伏羲时期,在孟津的黄河中,忽然浮出一只龙马,背负了“河图”,伏羲根据这河图创造衍变了八卦。
大禹治水的时代,洛宁县的洛水中,浮出一只神龟,背上驼着“洛书”,献给大禹,大禹因此而治水成功,划天下为九州。
从水太极图开始,到伏羲在宛丘创造八卦,再到太极拳的故里温县陈家沟,这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似乎独独钟情于河南一般,在这片土地上久久不肯离去。
人们相信,以黑白点构成的河图洛书,包括黄帝故里新郑具茨山上发现的岩画,都是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密码。
考古发现,四五千年生活在河南大地上的先民已经开始用类似的图案记录星象了,比如濮阳西水坡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就是一个典型的星象图。
这些星点都是通过“点”来确定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阴阳之理,最后再由不同排列的图案衍变出诸如天文,占卜,风水,兵法等等实用性极强的东西。
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的核心就是河洛。
与文化一同生根的,还有民族。
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群体,在上古时期聚首中原,成大业于河南,伏羲建都与归葬在淮阳,女娲活动在西华,炎帝建都在淮阳,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铸鼎于灵宝荆山之下。
颛顼、帝喾建都与帝丘(今濮阳),归葬于内黄,尧、舜在河南也保留有遗迹。此外,盘古的主要活动地在桐柏与泌阳,燧人氏陵墓在商丘,朱襄氏陵墓在柘城,葛天氏故里在宁陵,嫘祖故里在西平,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在辉县。
中国上古的氏族首领与领袖只有在中原发展,才能成为共主与后人追寻的伟人。
中国的姓氏文化也有此发源。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占汉族人口90.14%的前120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52%。
黄河流经的地域面积的确很广阔,把塞上江南送给了宁夏,把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送给了山东,把一见杨过终身误的风陵渡给了山西。
但也只有在河南,黄河才真的是母亲。给人类带来了启蒙、智慧和光明。
黄河景色
河南人对黄河的感情多复杂?
既是母亲河,又是头顶上方的一盆水
黄河母亲也是非常任性的。
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之间的两千多年中,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泛滥次数多达1590余次。
郑州以东的河道决口频繁,尤其是濮阳、武陟一带号称“豆腐腰”,历史时期决溢与改道,最具代表性。
更惨烈的是,河南的水患并不只豆腐腰这一处。以郑州、原阳为中心,无论黄河北流与南流,河南水患基本上少不了这一区域。北流时期,濮阳、内黄等地泛滥频繁;南流时期,开封、兰考遭殃。
黄河尽管对山东、江苏、河北等地也造成了影响,但就所受灾难之深重而言,这些省份与河南是无法相比的。
这给河南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黄河水患的关键在河南,黄河治理的关键肯定也在河南。
象棋盘上的鸿沟,疏浚于战国,它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鸿沟水系。
虽然初衷是为了漕运,但对于黄河洪水期的分洪,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陈桥 黄河湿地
汉代时的“瓠子决河”,发生在今濮阳清丰,这次决口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汉武帝成为历代皇帝亲临堵口现场的第一人。
东汉的王景治理黄河,为黄河重新划定入海路线。他在荥阳以东,实力设一个引水门,黄河涨水时,这些支流便能起到分洪的作用了。
王景治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公认的奇迹。自从王景治水后,黄河安静了八百多年。这和此后黄河一年一决口或两年三决口的情况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隋代通济渠的开凿工程,连接黄河与淮河,其起点便在河南的荥阳。同时期的永济渠,起点也在河南境内的沁河,这一工程也为海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元代大规模的治河,由都水监贾鲁主持,至今保持在郑州的“贾鲁河故道”便是这次成果的遗证。
明代副都御史刘大夏的治河活动,以修筑“太行堤”最为著名,延绵百里的黄河大堤,主要位于河南境内,直到今天在某些地方还有保存。
至于明后期潘季驯的四次治河活动,尤其是他提出的“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对后世治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当时河南的16个州县都留下了他的治河的堤坝与其他的工程成果。
由于黄河水患大多与河南有关,因此黄河治理的关键与重点也在河南,许多重要的实践、重大的发明、重要的活动、重大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河南。
再后来的花园口事件,是河南人心理的伤疤。而它引起的土地盐碱化、风沙,无一不考验着河南人的生命力。
在中国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唯有黄河兼有母亲河与“害河”之称。
有人说,河南人的苦难大多是黄河造成的。孰不知,黄河泛滥的同时,也在造就着华北大平原。
土地养育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文明。
河南为啥叫河南,不光是因为它地处黄河之南,更是因为河南每一阶段的苦难与辉煌,都在黄河摆动的轨迹里诞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