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绘港航新蓝图(共同富裕新实践)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图片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提供
共富之路向海而行,步履铿锵硕果连连。
向着“国际一流现代化枢纽港口”挺进,舟山港域跃升全国油气吞吐量第一大港,跃居全国第一、全球第六大加油港,建成了一批全球最高等级专业化码头集群……
把海洋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得越大,共同富裕的基础才越坚实。
去年以来,我市港航部门紧扣“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坚持浙江所需、舟山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牢牢把握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等重大战略实施,构建保障有力、专业特色、便捷顺畅、优质高效的港航事业发展新业态,在推动“两个先行”中,探索“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到”的共富新路径。
图片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提供
【共富实践】
打造双循环新格局 积蓄引领创富动能
放眼舟山各大港口,船畅其运,货畅其流。
基础设施是助推港航事业发展的强引擎、硬支撑。近年来,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聚焦大宗商品领域发力,建成了一批全球最高等级专业化码头集群,港口枢纽功能全面增强。目前,我市拥有包括鼠浪湖40万吨铁矿石、实华45万吨原油、外钓30万吨级油品、新奥15万总吨LNG码头等在内的万吨级以上泊位84个,码头总通过能力4.96亿吨。
确保航道、锚地等功能配套进出通畅、高效便捷,我市在港口投资上攻坚实干,建成了蛇移门40万吨进港航道、黄泽山30万吨级进港航道、条帚门15万吨级航道等一批高等级航道,进出港公共航道通航里程1476公里。
大手笔规划、大体量投资、全域性统筹,推动港口码头、航道、锚地以及重大工程投资走在全省前列,为铁矿石、油品、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中转提供保障能力、承载能力,积蓄起强大的创富引领动能。去年,外贸铁矿石、油气、粮食到港量分别为10733万吨、7195万吨和2782万吨,占长三角港口比重均增至30%以上;舟山港域“海进江、江出海”量达到2.81亿吨,占长江干线江海联运量比例增至20%,承担了长江经济带企业所需的40%外贸铁矿石、56%原油和78%粮食水水中转任务。
聚力深耕海洋,锻造发展长板,目前我市建成了以衢山鼠浪湖、嵊泗马迹山、六横凉潭为核心的东北亚铁矿石储运基地,以定海岙山、册子、外钓、岱山黄泽山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石油储运基地,以定海白泉、嵊泗洋山为核心的长三角重要气源基地,以定海老塘山为核心的华东地区最大国际粮食中转集散基地,以及以六横浙能为核心的华东地区最大煤炭中转码头等特色鲜明的港口产业岛链,实现海、港、产、城融合发展,厚植内生共富动力。
做大航运服务“蛋糕” 强化区域聚富优势
来自市港航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水路货运企业、水运辅助企业、国际航运及辅助企业合计超过600家,其中水路货运企业主体数量近300家,居全国沿海地级市首位;全市航运业2021年总收入超150亿元,税收贡献5亿元以上,直接从业人员2万余人,其中本地就业人员约占75%,关联人员超10万人。
航运业是我市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的生力军,其上下游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如何把区域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市港航部门通过加快拆解淘汰老旧船舶,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油品、矿石、粮食、危化品等运输,促进了船舶向大型化、年轻化、特色化、国际化加速转型,目前已形成以35家重点骨干航运企业为引领的发展格局。今年,我市出台《支持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在大宗散货、油品、化工品、液化气体等运输领域做优做强,支持江海联运、专业化海事服务船队发展,引导企业推广应用绿色数字航运发展项目,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拓宽创业、就业空间,已形成航运龙头企业和“专精特”企业发展两条主线。据统计,全市货船运力规模826万载重吨,船舶平均吨位大幅提高至6110载重吨,万吨级船舶增长至198艘总计500万载重吨,其中油化船运力目前已突破210万载重吨,油船和化学品船运力占全国沿海同类运力比重分别为16%和31%,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对标国际先进,我市制定研究国内首套海事服务产业统计体系,实施打造五百亿级海事服务产业链行动计划。目前,我市已引进海事服务企业510家,注册资金人民币106亿元和6375万美元,基本形成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海事服务产业体系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船用燃料油供应、船级社、检验检测等8个产业链节点。
保障就业创业渠道,市港航部门不遗余力深化船员对口服务——
推进“政企协同、校企合作”,与招商局集团等头部型央企签订海事服务合作协议,深化船员招募、培训、教育、科研等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最具温情的海员友好城市”“海员落户首选城市”和“海员创业最优城市”;
推进山海协作,协调我市与达州市宣汉县政府携手开办“宣汉海员”培训班,投入专项协作资金110万元,打造“大山里的海员”专技劳务品牌,共有来自达州的228名学员前往舟山接受海员培训,实现两地劳动力资源供需的精准对接;
推动长江至宁波舟山港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员培训获批实施,积极帮助企业协调内陆生源、学员上船实习等工作。
据统计,目前全市注册船员超4.5万人,约占全省的57%。全市货船船员平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比上年增加17%。
发力高效通关口岸 优化营商惠富环境
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年度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中,舟山口岸在“推行无纸化”“优化监管方式”以及服务大宗商品进口和海事服务等方面位居全国18个国家级新区前列;“保税燃料油供应服务船舶准入管理新模式”等11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舟山牌照供油企业沪浙跨关区供油审批常态化和全国首个保税燃料油跨关区直供无纸化试点,入选浙江自贸区第七批“十大”创新成果……
这一项项成果为优化我市营商惠富筑起强大合力。
近年来,市港航部门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为基础,开发上线“数字口岸综合服务和监管平台”,构筑全国第一个有效融合保税油加注、物料供应、船情核查、业务协同、供应船舶管理、统计分析等36项服务项目的口岸一体化服务系统,其中保税油加注是全国第一个覆盖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全流程的服务平台,实现了保税油供应“零跑动”和油品供应系统自动核销,供油环节从8次减少为1次,业务办理缩短4~6小时,锚地利用率提升20%,供油效率大大提升;船舶物料供退通关服务平台在全国首次实现通关无纸化,业务环节从9次减少为1次,申报时间从半天缩减到5分钟,彻底消除了供应企业“往返跑”的状况。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经济活力。市港航部门持续打磨“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企业获得感最强、通关监管最便利”的机制,牵头组建浙江自贸区首个区域口岸联合党委,发挥“六联”工作机制,以“党建链”有力保障大宗商品“供应链”“产业链”;在全国首创甬舟两地指定监管场地资源共享,推动甬舟两地船舶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落实长三角边检行政许可“一地办证、区域通用”,对靠泊24小时以内的国际航行船舶实施入出境手续一次性办理。进口粮食实行“准卸即准离”;叠加“先放后检”等优惠政策,全面实现进口原油当天查验、当天放行;集装箱转关落地“离港确认”监管新模式,压缩转关时长90%。目前,铁矿石、粮食、油品三大货种通关时长分别压缩50%、70%、70%以上。
一系列举措下,为船东省下了不少的费用。据统计,去年为2023艘次国际航行船舶缩短靠泊时间1500余小时,降低船方运营成本1130余万元。同时,落实国家减负降费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看得到、摸得着”的政策红利,2021年共减免货港费和引航费1.59亿元,其中对进入马峙锚地的保税燃油加注船舶减免引航费630.56万元。
【共富回音】
建好大港兴经济 激活循环谋共富
振兴港口,繁荣航运,向海而生的舟山才能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勇立潮头担使命。
推动重大项目投资走在前列,建成世界级专业化码头集群,港口枢纽功能全面增强;推动智慧口岸建设落地见效,实现全流程现代化管理服务,大宗货物吞吐高效通畅;推动重点航运企业转型升级,促成多功能特色化航运船队,江海联运能力显著提升……不遗余力的努力,换来不同凡响的成就。
【共富故事】
助力西部青年“蓝海寻梦”
“初中毕业学历,能有这么高的收入,我已经很满足了。”谈及工作,新一海海员宋智的话语中难掩喜悦之情。
宋智是新一海海运公司招收的一名“宣汉海员”。2020年,他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宣汉海员培训班”,在考取相关证书后,进入新一海“江海直达1”轮见习,如今已成了船上的一名正式水手,月收入9200多元。
“等这轮年休结束,公司计划将我外派走远洋航线,工资还会有所提升。”宋智开心地跟记者透露。
宋智的就业经历,就是市港航部门推进“技能培训 订单就业”模式,达州地区青年助力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聚焦“共同富裕”目标,近年来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积极推进东西部协作重大战略,探索西部船员“招培就”一体化模式,持续优化西部船员职业发展环境,不仅缓解了本地船员数量逐年下降的困境,也为西部青年开辟了一条山海协作的致富新路。
截至目前,已有201位“宣汉海员”完成学业考取证书并实现就业。同时,长江至宁波舟山港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员培训开班至今,已考培内陆地区船员107名,为我市江海直达运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市港航部门将联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招商轮船开展国际船员“订单班”培养合作,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助力西部青年“蓝海寻梦”。
家门口享受共富“蛋糕”
“有了这个工作机会,一定要好好干!”29岁的张奇达,是普陀区虾峙镇灵和村人,之前以捕鱼为业,转产转业后成为浙江云翔海运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
现在,张奇达负责安全生产事务。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想通过业务学习,继续考取相关专业证书,实现增收。
张奇达所在的浙江云翔海运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海运企业,经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成品油、化学品等运输。董事长张品堂,早年间也是出身渔家,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通过自身努力,逐步转战海运业,近年来随着航运业复苏,企业也顺势壮大。目前,该公司吸纳了近120名转产转业的渔民,分布于各个岗位。
航运业解决了大量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成为虾峙镇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性行业。如今,在普陀虾峙镇集聚了15家油品、化工、货运类的海运企业,约3500名渔民通过考证培训“转产转业”,实现了致富增收。
在虾峙镇海运商会党总支发动下,其中10家企业连续6年与虾峙镇相关村社结对共建,为村社建设资助金额达150余万元。
“不断做大涉海产业这块‘蛋糕’,让更多人有创业就业的空间和机会,共同富裕这条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虾峙镇海运商会相关负责人说。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