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关于太和殿的小故事(故宫里有个养心殿)
#创作挑战赛#“养心”是指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如果把我们的心比作一株植物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清除贪心和私欲,保持净心,发展自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就好比是在给自己的心浇水、施肥,保证心的健全生长。养心是养生的关键一步,在中医看来,养心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而养心贵在静心。这里的养心,指的是情志的调养。在我们古人看来,养心重在养神,而养神,说到底就是净化我们的灵魂。
抄写原文
书归正传。孟老夫子说:“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物欲更好的。某人清心寡欲,纵然不排除早死,可能性也不会太大;某人欲望强烈,纵然不排除长寿,可能性也会极低。”
养心
这一种解释的根据是:“其为人”至“寡矣”:不存,指死去。下文“存”指活着。赵岐《注》:“虽有少欲而亡者,谓遭横暴,若《庄子·达生》中单豹卧深山而遇饥虎之类也。然亦寡矣。”赵岐的意思是说,清心寡欲的人,即使有短命的,这样的人也比较少。逢彬按,当时语言,如果“存”的主体是人时,一般都指这人活着。例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所以赵岐《注》是不应随便推翻的。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多学习,是养心、养生的关键
还有一种解释。孟老夫子说:“存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方法了。一个人如果欲望少,即便本善之心有所丧失,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多,即便本善之心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
学习,是静心养心的关键
这里的“存”字,是存起本心的意思。据说,故宫中的“养心殿”即是据此而命名。
养心殿外景
孟子在提出性善论的同时,还提出了涵养论。他认为,人有内在的善性,同样也有耳、目、口、鼻、四肢等的欲望,这些都是先天具有的。善性固然是为善的动力,但它只是为善的开端,而非道德的完成。人的欲望则往往成为道德实践的阻力,欲望过多的人,很容易利令智昏,变成欲望的奴隶,甚而至于失去控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因为如此,人的善端有赖于后天的培养扩充,如果不加涵养,就会丧失。
养心,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者是赞同第二种解释的,总感觉第一种解释有些肤浅,不知道其他网友怎么看?“养心”,这个事很重要的。这里说的是减少欲望,欲望太重,总是在那里思考自己如何实现自己的欲望,睡也睡不好,刚睡着又要上厕所,又醒来了。如此很难长养自己的“精气神”和容貌,让整个人看上去没精神,很憔悴。
长养精气神多么的重要
“养心”,欲望多是养心的敌人。不顾科学,个人整天瞎胡想。今天想我是不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出了问题,要不要去看看医生。现在的医生又有科室创收任务,只要你愿意去看病,“病”总会有的。没有大问题,总有一些小问题吧,造成自己多病的样子。还有就是“疑邻盗斧”的心理障碍。疑邻盗斧: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整天胡思乱想,心神不宁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hú]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也。”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你看他的举动,只有偷斧子的人才会有这举动
意思是: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疑心起时,就有了心理障碍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要相信科学,不要随便疑神疑鬼。针对这种情况,中医还研制了一种药,叫做“养心丸”,作用是益气,养血,安神。适用于心悸气血两虚证,可改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多梦。当然,这里说的是疾病,“养心”还是要加强自身修养,祛除各种杂念,思虑纯正,自然也就无病无灾。#济宁##70后的头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