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盘锦湿地公园(演绎城市与湿地融合律动的故事)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日美景。宗树兴摄
通过生态修复与人工繁育,辽宁盘锦丹顶鹤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随着近岸海域生态不断修复,盘锦当地的红色碱蓬草重新大面积出现在近海滩涂,这里也成为丹顶鹤们自由栖息、觅食的家园。宗树兴摄
渤海之滨,多彩湿地。每逢夏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翠绿色的芦苇随风摇曳;每逢秋季,紫红色的碱蓬草盖满了海滩;一到冬季,辽河入海口便形成了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冰凌奇观……这里便是我国的“湿地之都”“候鸟的天堂”辽宁省盘锦市。
非凡二十载,湿地与城市共话精彩。2002年,盘锦市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编制并严格执行湿地保护规划,划建了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今年6月,《湿地公约》官方网站发布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盘锦成功入选,并于不久前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获得授牌。
那么,盘锦是如何演绎城市与湿地融合律动故事的?
共生:湿地保护“永远在路上”
盘锦境内分布着24.96万公顷的湿地,有芦苇沼泽、浅海海域、河流,还有库塘和养殖池塘等,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近些年,盘锦全面推进湿地保护,实施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生态补水、湿地保护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持续修复湿地生态功能,有力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据了解,在广袤的盘锦湿地中栖息着477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丹顶鹤、黑嘴鸥、西太平洋斑海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4种,大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4种。不仅如此,盘锦处于全球9条鸟类迁徙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目的地,每年在此迁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鸟超百万只。
一直以来,盘锦把湿地保护当作生态文明建设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架构,科学规划、持续加强湿地保护管理。
2017年5月1日,当地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后又编制了《盘锦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9—2025年)》,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盘锦市城市总体规划、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近年来还组建了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下设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统一行使湿地保护职能。
“通过划建多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地,盘锦湿地保护面积由2010年的8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12.4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由36.95%增加到57.27%,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副局长侯军介绍说。
与此同时,盘锦还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课题潜心研究,不断强化丹顶鹤、黑嘴鸥等重要物种的栖息地与种群保护。
从1991年开始,盘锦坚持开展丹顶鹤迁徙种群调查,致力于丹顶鹤种群人工复壮工作,利用救护的丹顶鹤开展人工繁育。2016年至2021年,盘锦成功繁育195只丹顶鹤,并在2021年先后分11批将139只人工繁育丹顶鹤放归自然,为丹顶鹤野生种群复壮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盘锦对“黑嘴鸥保护课题”投入了大量心血。
自1989年发现境内湿地有黑嘴鸥的繁殖巢穴后,盘锦就开始了对黑嘴鸥生存状态、习性和栖息繁殖地与种群保护的课题研究;2004年,盘锦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小河区域建设了总面积为9100亩、全封闭状态的黑嘴鸥栖息繁殖地,成立了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南小河管理站,开启了对黑嘴鸥栖息繁殖地和种群保护的系统性管理与研究。如今,盘锦湿地的黑嘴鸥种群数量已由1991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2年的12287只。
共兴:引导湿地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盘锦湿地作为全球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是全球重要鸟类迁徙通道,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物种摇篮。2019年以来,盘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申报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各项工作。
对于盘锦成功摘得“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有专家表示:“‘国际湿地城市’是目前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最高、分量最重、含金量最足的奖项,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生态成就。凭借优越的资源禀赋和对湿地资源的持续保护,盘锦在评选中脱颖而出,是其取得的第一张国际名片,对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张海来说:“‘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是盘锦市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一张‘王牌’,对于做大做强盘锦湿地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盘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盘锦市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为重点,努力创建碧水蓝天、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盘锦依托独特湿地资源,大力发展湿地生态产业,摸索出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的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芦苇板材产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目前,“红滩绿苇”已成为盘锦对话世界的密码、人与自然关系的样本、城市的地标和世人认识盘锦的符号,湿地秀美的自然景观使盘锦湿地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的圣地。
在盘锦,湿地与城市共生、共兴、共融,逐渐形成具有辽河口特色的湿地文化。通过壮大现代服务业,盘锦打造了生态旅游创意城市,丰富“红海滩 ”旅游产品体系,做亮湿地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冬季冰雪游等,撑起旅游主打品牌。同时,盘锦加强湿地旅游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将文化产业、农业等融入旅游产业链的各环节,开发具有辽河文化特色的美食,打造具有辽河特色的精品民宿等。
“加强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盘锦还需‘撸起袖子加油干’。”张海来表示,盘锦将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建立“空天地人”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把维护和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放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盘锦力量。
共融:争做生态文明的保护者、践行者、受益者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保护湿地成为社会共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
盘锦不断强化林湿、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巡护执法,通过逐户宣传倡导共同维护湿地生态。2020年以来,该市共发现并制止在湿地内开荒、搭建看护房等违法违规行为300余次,办理行政案件5起,查办野生动物刑事案件3起,有效打击了各类破坏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同时,盘锦依托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赵圈河管理站推行24小时接收、安置伤病野生动物的实时救护机制,加强林湿、公安、医院等部门和机构的合作,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绿色通道”,批准成立了1处民间野生动物救护站,拓宽了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的覆盖面,提高了救治效率和成功率。
守护大美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盘锦如何调动全民参与湿地保护的热情?
侯军介绍称:“近年来,盘锦成立了湿地保护协会、黑嘴鸥保护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3个协会组织,创立兴隆一小、盘山县东郭学校2所湿地学校和赵圈河中学、辽东湾实验小学等3个湿地志愿小分队,创造性开展了‘湿地讲堂’活动,真正让公众成为生态文明的保护者、践行者、受益者。”
据悉,盘锦市通过常态化开展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倡导全民参与,共同珍爱湿地生态,建成了辽河口湿地宣教馆和红海滩湿地科学馆2个湿地专题宣教场馆,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建立了3个小型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并通过线上线下举办90期“湿地讲堂”,讲好盘锦湿地故事,扩大了盘锦湿地知名度、提升了影响力。
此外,盘锦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海洋日”“六五环境日”等生态纪念日持续开展全民净滩、湿地清洁、观鸟知鸟、红海滩徒步等生态公益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使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