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近为啥给年轻人免费体检(南京拿出首份城市)
6597平方公里的南京,经历了近5个月的全面“体检”后,拿到建城史上首份“体检报告”。经测算和评定,南京城市健康体检定量综合评价为86.62分,城市健康状况良好。今年3月,住建部启动首批“城市体检”试点,南京城市健康状况列全国试点城市第一方阵。
截至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已接近60%,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上半场”城市建得怎样,“下半场”怎么建,到了答题时。尤其南京,是长三角除上海以外,唯一特大城市,也是唯一一个城镇化率超过80%的城市。纵览那本涵盖43项指标、超过百页的体检报告,一个个客观、严肃的数字却真实、鲜活地印证了“南京印象”,也指出了城市潜在“病症”所在。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说。南京,这座承载着千万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大城市,未来怎么建,将会有更为清晰的方向。
“特色”成为城市健康指标
这场“静悄悄”开展的城市体检由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市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市房产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局、市园林局等20个部门参与推进,堪称举全市之力开展了这场浩荡的体检行动。
住建部印发城市体检基本指标体系表包含“生态宜居、城市特色、交通便捷、生活舒适、多元包容、安全韧性、城市活力、社会满意度调查”8个方面,涵盖36项指标。
“11个试点城市,各有各的特色,要想真正得到一份有南京特色的‘体检报告’,就要根据南京实际情况定指标。”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综合计划处处长明劲松介绍,南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标找差”、“创新名城、美丽古都”,还有居民最关切的问题,都是城市体检的重点。
最终,南京的自检确定了体检指标定量评价和社会调查满意度定量评价两个一级指标层,两个一级指标层下保留了住建部要求的生态宜居、城市特色、交通便捷、生活舒适、多元包容、安全韧性、城市活力7个方面为二级指标层,并将住建部列出的36项指标体系调整为符合南京实际的43项指标体系,其中1项为社会满意度调查。
城市体检分别在南京市域范围、11个行政区和1个国家级新区两个层次展开。43项指标体系,如43根蔓延在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X光线,把南京“照”了个清楚。
南京成立专门城市体检工作领导小组,由南京市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各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并成立包括第三方社会调查技术服务机构在内的8个城市体检专班。
由于住建部暂未对相关指标制定参考指标区间,南京市依据2016年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体系”、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2018年省平均值、南京市对标找差2018年的目标值、行业规范等,对42项定量指标进行评价。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012份。
历时四个多月,体检报告出炉,南京7个专项得分均在85分以上,即良好级别以上。
在“城市特色”这一项,南京的得分尤为亮眼——90.82分。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完整性,历史建筑普查挂牌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三项均为100%。调查显示,南京市民十分珍爱城市历史。在2017年南京开展的“漫步南京,寻找遗落的历史建筑”活动中,通过社会线索征集,新发现了十处历史建筑。前不久,南京“喜提”世界文学之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京对于历史文脉的珍视和传承。
紧随城市特色之后,城市活力以87.64分位列第二。人口的流动直接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围绕人的指标也最能反映出城市活力。
城市活力指标有一大子项是小学生新增人数增长率。2018年,南京市小学生新增入学人数增长率为13.08%。纵向来看,南京这个指标在2017年是7.2%,2016年是6.26%;横向对比,北京是16%,广州是8%。小学生入学增长率持续增高的背后,是青壮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由他们组成的一个个小家庭在城市开始安稳生活。
2018年9月,家住南京市江宁区的陈思颖正式进入东山小学读书,成为一名小学生。陈思颖的父母于2009年大学毕业后,留宁工作,打拼数年,安家置业,送孩子入学,用他们的话讲,“漂泊的心落定,在南京的奋斗才刚刚开始。”
如同所有大城市一样,南京也有专属自己的“城市病”。在指标达标情况方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人均避难场所三项未达到参考区间;在社会满意度调查中,有超过25%的受访对象,对噪音污染、垃圾分类及回收利用等方面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有超过10%的受访对象,表示对自然湿地保护、公租房建设、紧急避难场所等不了解。
“城市体检评估是城市发展决策、优化城市空间治理手段的重要依据。无论优劣,报告的部分结果,都印证了近年来南京城市发展思路的正确。” 明劲松告诉记者,南京正探索实施“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长效机制,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多元包容获最高点赞
在社会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一项以87.2分,成为各具体指标中的最好评价。在城市多元包容各分项评价中,市民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对国际人士的包容性、对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4个指标满意程度高,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综合达到50%以上,说明外界对南京的包容性已形成好感。
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南京有多元包容的天然土壤。“南京的包容气质由来已久,受海洋文化因素影响,南京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明代建都后,南京成为世界第一大城,为城市留下很大的发展空间。” 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作家薛冰分析,21世纪初形成的一城三区,现在的拥江发展格局,同样具有这样的优势。南京人乐见新市民、新事物、新因素、新思想,善于包容和融合,这让城市有活力。
调查样本中,籍贯外地已获得本地户口人士,八成以上在对外来人口包容性评价方面表示满意及以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带着满意的笑容为南京的包容点赞?有一组数据可见端倪。2018年,南京教育类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为100%,医疗类为93%,社保类为98%,养老类为88%,就业类为99%,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总体为94.22%。
覆盖水平高,代表受益人群多,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资源支撑了多数的“满意票”。
体检报告中,不少指标与多元包容专项息息相关,如生活舒适专项涵盖社区与基层服务设施建设、住房负担与条件改善两项,涉及15分钟社区服务圈、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等7项,南京全部达标。
有专家指出,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是人的高品质生活。事实上,生活体面,获得尊重,正是城市包容的题中之义。从2011年至2018年,南京全市新增普惠性幼儿园近400所,普惠性幼儿学位占比提高到78%;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市建成1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67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组建全科团队920个,开设80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75家、床位6.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9.5张,133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银发助餐点年底前可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人口在包容多元的浓厚氛围中,持续涌入。南京市从业人数的增速迅猛,2018年度南京市从业人数为462.6万人,较2017年度净增5万人,2018年度增量是前两年累计增量2.6万人的近2倍。南京市对外地人员来宁就业创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18年南京市新增就业参保大专以上人数中外地户籍27.75万人,占比81.26%。
根据我爱我家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南京租房市场呈现出租金缓慢上涨态势,尤其三季度租金水平小创历史新高,达到43元/㎡。相关负责人分析,近两年,南京人才政策持续加码,人才竞争力加强,人口流入速度有所加快,带动租房市场向好发展。
海纳百川,理当是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最鲜明的个性。配套2018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南京市出台国际社区建设规划,根据规划,7个社区成为首批国际社区建设试点。
11月9日,从美国毕业的博士生、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居民赵乘骥,走进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水城分校,为30多名中学生上了一堂国际数学编程课。这是赵乘骥来到江北新区工作、生活以来的第三重身份,还有两个身份是社区议事员、网格员。
与赵乘骥一起生活在这个社区的外籍人士有四十几个,水城社区正是南京市首批试点打造的国际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设有外籍人士服务站,每周四上午,服务站有国际社工当班,外籍人士可以通过线上、双语热线预约办事和咨询。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周末里,赵乘骥都将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编程世界。
未来建设韧性城市
对于城镇化率超80%的南京而言,已经很难按图索骥从那些国际大都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体检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一个更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框架找到依据,让城市化进程中的红利流向每一个身居其中的人。
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南京的城市版图中依然突出。南京老城四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9.7%,老城人口密度3.97万人/平方公里,这一密度已高于东亚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城市香港的建成区水平。江北、仙林、东山等主城片区以及板桥、汤山等新城片区,人口密度分别仅为0.44和0.24万人/平方公里。
根据体检报告,南京开发强度最高的区域为江南六区,为51.8%,其次为江北新区33.92%,随后为江宁区、六合区、浦口区、溧水区以及高淳区。可以看出,区域开发强度的差异化特征与南京提出的 “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交融”总体格局,以及“中心城区(一主、一新)、3个副城、9个新城、29个新市镇和若干个新社区”的城乡体系相一致。部分新城城区由于规划定位不突出,功能比较单一,存在同质化现象,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和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升。
“韧性”这个此前很少被提及的词汇,在体检报告中成为“关键词”,南京被“提醒”,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还未达标。截至2018年,南京市人均避难场所面积为0.692平方米,而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评级体系”中人均有效避难场所面积需大于等于2平方米。
“根据南京市防灾规划,我们编制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截至今年上半年,南京已建成120个应急避难场所。”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科研设计处副处长张殿齐介绍,南京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难点在老城区,根据规划,近几年,南京一直在见缝插针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就在前不久,南京又有10处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已竣工验收,古林公园就是其中之一。多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公园,已成为一个处处有“玄机”的生命安全岛。指示牌上,除各个休闲区域板块、功能区等标志外,一个个醒目的绿色箭头,指向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宿住组团、应急监控、应急停车等避难点的方向。应急帐篷、应急水井、应急供水点、地埋式应急淋浴位、地埋式应急厕所位……平时是绿地公园,灾害发生时是应急避难地,古林公园可提供3684人中期避难宿住。
在社会满意度调查中,住房负担、停车便利、生活垃圾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成为了评价较差的重灾区。
把脉城市,各项体检指标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例如,交通拥堵、停车难题的现象,与主副城潮汐式交通明显、城市职住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存在交织,这些表象透视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南京递交了体检报告之后,住建部自行组织清华大学专家团队进行“不打招呼”调研,结果与南京自检基本一致,南京的城市健康水平位列第一方阵。
联合国《2018年版世界城镇化展望》中提出,目前世界上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一比例到2050年预计将增加到68%,到2030年,全球预计将有43座人口超1000万的超大型城市。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超级大城市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人们用脚投票,选择心仪的城市实现梦想。城市需要体检,正如《城市的胜利》中所说,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要精心培育和维护自己的城市。 见习记者 许雯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