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道菜藏着你对镇江的回忆(镇江一枝春)
“一枝春”的永恒记忆
文字原创 / 吴明宝
图片原创 / 尽 色
最近,翻到尽色写的关于镇江一枝春纯素菜馆的文章,感慨万分,令我想起了我深爱的外婆与“一枝春”的不解情缘。
外婆堪称美食家。上世纪的20到50年代,外婆还是宁波、上海、镇江立大永中药材批发商行的老板娘,可她从来不过问外公的药材生意,只负责家中的吃喝。
她是虔诚的佛教居士,平时家中以素食为主,她擅长素菜的烹饪,也特别钟情纯素菜馆。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之前,外公把药材行搬迁镇江打索街,并举家来到镇江。
从此,外婆与离打索街不远的“一枝春纯素菜馆”结缘30多年。
我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对我特别宠爱。1956至1959年,我到了应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但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天早上,都要哭闹好长时间,外婆对我妈妈说:“不要让孩子受罪了,我来带他吧!”
妈妈拧不过外婆,我只上了几个月幼儿园,便每天跟外婆形影不离了。
外公去世后,尽管已经公私合营,但外婆接替外公担任药材公司的挂名董事,除了有比较丰厚的定息收入,每月还有40元车马费入账。外婆没有积少成多的储蓄习惯,几乎每天早上,都带着我到中华路宴春酒楼附近的“一枝春”用早餐。
两个人一碗片儿汤,三四只纯素什锦菜包。那片儿汤上,飘着香味扑鼻的黄绿相间的麻油、葱蒜、蘑菇片和鸡蛋花,乳白色的面皮隐约可见。喝一口汤,无比鲜香;吃一片面皮,柔韧有余。
那纯素什锦包更加诱人,薄而暄软的包子皮,被剁碎的香菇、香干、笋丁、白果、金针、木耳、荠菜、马蹄等混合而成的馅心卤汁浸透,黄黄的非常诱人,咬一口,满嘴卤汁,真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满足。
吃完早点,我随外婆一起买菜,然后外婆忙午饭和晚餐,我独自玩耍或听外婆讲天南地北的故事。
吃完晚饭,外婆会带我去离“一枝春”不远的解放剧场看一场越剧或沪剧,然后到“一枝春”吃夜宵。夜宵往往是一盘清炒蘑菇,或一盘大烧油筋,或一盘烩素什锦,加上一壶淡淡的绿茶。
外婆与我一起吃菜、喝茶、谈剧情,对于外婆百看不厌的《红楼梦》《西厢记》《珍珠塔》等戏的剧情,我其实没什么兴趣,我感兴趣的是百吃不厌的鲜香滑嫩的白蘑菇、香甜软韧的油面筋和色香味齐全的素什锦。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外婆会带上我的舅舅和表兄弟们到“一枝春”吃纯素大餐,外婆最常点的、也是我们最爱吃的是:糖醋素鳜鱼、素油鸡、素烧鸭、素火腿、熘素鹅皮、烩素鱼圆等,虽然是素菜,却带有鱼香味、螃蟹味和家禽家畜味,这些素菜的美味让我们终生难忘。
“一枝春”与金山、焦山的素菜馆关系非常好,菜品也颇为类似。当年,大姨夫还是镇江亨得利钟表眼镜店的经理,每年春节,也都要请外婆和我们全家去金山或焦山素菜馆吃素菜大餐。
我记得“一枝春”店堂里,曾经挂过茗山法师写的“古迹尚存三昭洞,名厨最数一枝春。”和慈舟法师所写:“一枝琼枝能益寿,满堂嘉宾似逢春”的墨宝。由此可见,焦山和金山素菜馆与“一枝春”的渊源颇深。
1959年秋天起,我开始上小学了,不能再脚前脚后地陪伴外婆了。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外婆与我的好日子到1959年就基本终止了。
同时,“一枝春”的食材来源也逐步枯竭,店堂的菜谱甚至只有腌菜炒香干等低档的家常菜,被老百姓称为“神仙汤”的酱油汤,也上了菜谱。直到1962年以后,才开始有了高价素菜。1964年以后,市场供应逐步好转,但豆制品等素菜凭票供应,饭店的品种和数量也受此影响,似乎不如以前了。
1966年以后,外婆没有了定息收入,更没有车马费进账,只能靠包括我母亲在内的两个小女儿每月给她的20多元,支撑生活。因为大女婿去世,外婆还要贴补没有任何工资收入的大女儿一家人,外婆再也没有条件去“一枝春”了。
1975年,外婆到我们全家下放的句容山区农村生活了两个月。一天中午,77岁的外婆睡午觉以后,再也没有醒来。
外婆和“一枝春”的故事,成为我永远的美好记忆!
文字原创
感谢转发
文中照片,合影为吴明宝先生提供,其余为俞加仁大师等带领年轻厨师,恢复原“一枝春”的菜肴,部分为半成品菜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