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堰和襄阳哪个发展的好(像十堰与二汽这样的城市)

这个话题说起来有点长,而且还得有点历史特别是现代史的人才说的清楚。

建国初期,举国体制搞建设,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国家对维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特别是特大企业,都是举全国之力、动用最大的行政能力、调动全国范围内可以调动的优势资源来建设这些大企业、特大型企业、有战略意义的巨无霸型企业的。

十堰和襄阳哪个发展的好(像十堰与二汽这样的城市)(1)


第二汽车制造厂,也就俗称的二汽,就是在完全苏式、苏建的一汽基础上,出于战略考虑,有些三线工程味道的,举全国之力新建的这么一家汽车企业。

没有建二汽之前,十堰市是完全没有的,十堰市所在地,是属于原先湖北省郧阳地区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的一个镇,当初选址这里建设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就是出于这里拥有“川陕咽喉、四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可以扼守中国大的后方,具备无限的战略纵深的考量。

不论是在经济上、体制上,还是在行政上、政治上来说,都是先有二汽厂,后有十堰市的,没有二汽厂,也不会有十堰市的。如果二汽不是建在这个区域,这个位置就还是原来郧西、郧阳县的几个乡镇了,还就是以农业为主体的郧阳地区的一个山沟小镇了。

在历经了数十年构思后, 从1969年10月开始,在这个叫做十堰的偏僻的山区小镇上来自全国30多家工厂、设计院和建筑单位的建设者以及郧阳、武汉周边的两三万名民工,汇集在十堰镇周围的数十公里的工地上,拉开了建设二汽厂的序幕。

十堰和襄阳哪个发展的好(像十堰与二汽这样的城市)(2)


当时有段打油诗形容这个建设奇迹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十堰真奇怪,一条马路直通外;说它是城市,种瓜又种菜;说它是农村,工厂山沟盖。

再后来,十堰因为有了二汽、二汽规模扩大后成了东风了,在1965年6月的时候,郧阳地委就把十堰镇改成归属郧阳地委的十堰办事处了;1969年12月,又撤销了十堰办事处,成立了县级十堰市;1973年2月,郧阳地区所辖的县级十堰市改为省辖市,地、市分离了。但当时的十堰市还只管辖十堰、茅箭、白浪、大川、东风、花果、黄龙、大峡等八个公社。那时,十堰市和二汽实行的是政企合一,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到1982年4月,十堰市和二汽实行政企分离,十堰市独立成立了十堰市委、市政府。当时的十堰地级市和郧阳地委是平行的,郧阳地委还是管着六个县的;一直到1994年10月,湖北省撤销了郧阳地区,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合并后的两个地级单位合称为地级市十堰市了。

十堰和襄阳哪个发展的好(像十堰与二汽这样的城市)(3)


在中国这样的地级行政单位还有几个,大多是由很强、很大的工业企业演变成的。比如四川的攀枝花市、黑龙江的大庆市;类似的内蒙古的包头市,安徽的铜陵市、马鞍山市,江西的新余市,湖北的黄石市都是因厂建市,先有厂后有市的。

说十堰成也二汽败也二汽,估计是因为二汽把车桥、轿车这些赚钱的车子转移到襄阳、武汉去了,连总部也移师武汉了。所以,有些失落感,而且,十堰因为二汽的搬迁,GDP有所减少,这也是事实,但是,货车、商用车不是还是留在了十堰,而且二汽在十堰这些年的存在,已经把农业为主的郧阳地区改变成了以汽车业为核心的工业城市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十堰和襄阳哪个发展的好(像十堰与二汽这样的城市)(4)


现在很多城市都这样的,过分依赖一个、两个特大企业的存在其实是不合理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也是不太妥当的。企业是市场的产物,当然往市场发达的地方走,企业向中心城市聚集是个趋势,研发、销售、人才、资金这些要素,当然还是大城市、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好些。而大城市在金融、信息、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具备的先天优势也确实是地级市、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地级市所无法比拟的。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对不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