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古村落介绍(舟山故事小碶消失的碶门与湮没于城市中的村子)
小碶桥,定海人熟悉的地名,位于五岔路口以南不远处桥因地名而得名,小碶桥附近就是曾经小碶村的中心,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舟山古村落介绍?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舟山古村落介绍
小碶桥,定海人熟悉的地名,位于五岔路口以南不远处。桥因地名而得名,小碶桥附近就是曾经小碶村的中心。
这是一个已经完全融入城市的村子,今天的人不会想到,城市中的这些地方都曾属于小碶——西至环城东路,南至机场路,北至洞桥,东至小洋岙一带。
随着城市的扩张,不少曾经是农村的地方都已经被钢筋水泥湮没,这是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过一些乡土的记忆仍然留在人们的心里。
这里曾是一片海涂
打开电子地图,勾勒小碶曾经的模样,发现这是一片很大的区域,也是定海城东的中心地带,已经难以想象以前的样子。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远在几百年前的明朝,这里还是一片滩涂。从东河路过小碶桥走进小碶中心,不远处就能看到“福德庙”,从庙始建的故事中,可以一窥当时的小碶。
这座庙早在明朝时由福建人捐建,为什么福建人要在这里建一座庙?当时曾有一艘福建渔船在定海外的洋面遭遇风暴,船在海中飘摇不定,在无助的挣扎中,船主忽见北方似有点点灯火出现,以为是岸边人家,便开足马力驶入小碶的港湾之中。
一晚过去,风平浪静,船主这才发现原来昨天看到的“灯火”,其实是海涂边生长的一大片海棠花。躲过了灾难的船主,感恩于“神灵”指引,便建起一座“福德庙”。
船能进到此处避风,这里应是一片海涂无误,潮起时是港湾,潮落时是滩涂。
当年小碶的景象,只能凭想象描绘:
简陋稀落的村舍在寒夜中透出幽暗的灯火,留有浓重盐碱、用土垒成的海塘上生长着繁茂的海棠树,盛开的海棠花一如千万盏的烛光照映在蜿蜒的海湾上;被风吹起的芦絮轻轻地洒落在被无数的红钳蟹挖出密密麻麻小洞的泥涂上,滚成一团团,最后被海水裹挟而去。
有了小碶,沧海变桑田
关于小碶地名的来历,舟山人是明白的,凡地名中含“碶”字的地方,都曾有碶门在此。河水汇流入海,必然要经过海塘上的碶门,关闭开放碶门,内可蓄淡水排洪涝,外可阻挡汛期海潮涌入。
海塘与碶门是海岛人民“御碱蓄淡”、向海要地的必备设施。明洪武年间,定海城内的大小河流在小碶集结入海,于是一座名为“小碶”的碶门便在这里建起,这片区域也被称为“小碶”。
就是这一座碶门,以及两边的海塘,将长驱直入灌到大小洋岙的海潮隔断在此。碶之西边,是涨落不绝的海水,成为有名的东港浦;隔着碶门的东边,渐次成为淡水河,河的两岸,开辟了从大小洋岙一直到黄家碶一带广袤的优质农田。
当年,从事渔业海运的船只经常云集在碶门附近避风、装水、装冰、卸货,小碶成了仅次于道头码头的一个商埠。
直到1952年,东港浦增产碶建成,海潮被南推至现今的海岸线,小碶完成了“御碱蓄淡”的使命,在近三十年的城市变迁中,小碶的碶门已经埋没于地下,唯有当地人才知道,在福德庙旁边一块突出于地面的石头曾是小碶的所在。
三块石碑证实当年对碶门的重视
幸运的是,关于小碶,还有三座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石碑留存,原来这三座石碑就立于碶门旁边,现在被嵌于村委办公楼的墙内予以保护,过了小碶桥便能一眼看见。
这三块石碑分别立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五年(1866)和民国十四年(1925),额刻“奉宪禁阻”、“布告”、“勒石永禁”(图),分别由不同时期的定海直隶厅最高长官签署。
三块碑文都述说着同一主题:告诫附近的居民,要保护河道与碶闸,不得任意堵塞、要定期疏浚、修葺,更不得倾倒垃圾污物,保持河道畅通和清洁,务使碶闸以北的田地不受咸潮灌入,确保丰稔。
这是老祖宗最早的一份环保倡议书,让历代官民长期施行的“捍卤蓄淡”方针得以永久落实,也是石碑所见证并坚持守卫的一段历史真迹,它们所负的使命从来不曾卸下,一直保留到今天,它们也证实了当年定海的管理者和百姓对碶门的重视。
而石碑能留存至今,当地也有一个真实而“神化”的故事。其中有一块石碑立起后不久,当地人就发现每当久旱将雨前夕,在那块石碑碑脚离地面尺余处,会隐约出现了“人王”两字。字体并不规则,边缘清晰,似用水写。大旱时,只要石碑上没出现“人王”两字,村民们知道这老天一定还会旱下去;但如果一旦某一天忽然出现了这两字,村民们就会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不出三天,瓢泼大雨就必定从天而降。“文革”时期,由于石碑头上顶着历代皇帝的帝号和“奉宪”、“奉旨”等字样,加上“人王”时常出没,认为是“四旧”宣扬“妖言惑众”,决定将其全部砸碎。
就在第二天有人抡着大铁锤来到碑前时,忽然发现头天还毫无踪迹的石碑上,竟出现了“人王”两字,原本信心十足的砸碑者竟望而却步,不得不放弃这一念头。
村子中三个热闹的地方
虽然小碶离定海老城不远,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仍是良田沃野、村舍稀少的农村,多数地方很是冷清。当时的村民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这里会成为城市的繁华街区。
小碶村中当时仅有三个热闹的地方。一是盛家塘附近,有几十户农户聚居,周围是一大片水田,一条小径连接盛家塘与东门的环城河,那里有一座“红毛桥”,木板搭起,人走在上面吱吱作响,桥的建成可能与入侵定海的英军有关,这座桥后来被改名为“盛家塘桥”。
二是“油车跟”附近,也就是现在“油车跟路”一带。清咸丰年间,迁入此地的沈家,建起了一个油车坊,主业榨油,定海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从此本岛城关、各乡居民甚至是海岛、船上的人们都会来此加工油料,因为“油车”,附近一带的人气都被带了起来,人们也通俗方便地给这里取了个地名“油车跟”。
三是小碶桥至碶头山一带,过小碶桥往里走,遇到一个上坡,便是上了碶头山,这是一座海拔仅二十几米的小山。日据时代,碶头山上曾作为一个刑场,小碶村有7位村民在这里被日军残忍杀害。
而小碶的“城市化”似乎也是从碶头山开始。 1986年,碶头山的山顶被削平,一座15层的高楼在这里拔地而起,这座高层住宅原先是由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电力公司、石油公司、浙海油轮公司、海山集团五家单位联合出资建造,后产权卖给个人。
这座高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舟山居民楼普遍都只有四五层高的大环境中,显得“鹤立鸡群”,可谓舟山首个高层住宅。在此之后,随着小碶自身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过去的城乡结合部已经完全融入城市,不留一丝痕迹。
来源:中国舟山政府门户网站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