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1)

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一片特殊的地域。

泉河、史灌河在这里自南而北汇入淮河,形成三河交汇,史称三河尖。历史上的三河尖,上通颖亳,下达江湖,舳舻千里、商贾云集、人烟辐辏,市场繁华,曾是闻名豫、鄂、皖三省的重镇,素有“小上海”的美誉。清末民初,这里为淮河中游航运中心,商业贸易繁荣,日上市人数4万多人。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2)

据史料记载:1853年太平天国捻军总部设于此,驻军十万;1865年六安州设百货总卡,下设六安西河口、叶集、三河尖分卡,直属州管;1907年霍邱县曾设巡防局三河尖分局;1913年,蚌埠便商、通达、福淮轮船公司开客运航线至三河尖,抗日战争期间停航,建国后复航;1920年设三河尖邮政局;1928年通客车,8米宽的沙石路通至阜阳;1932年红四方面军陈庚,王宏坤部占领三河尖,继而攻占县城;1939年日军700余人乘汽艇从淮南出发经寿县、正阳关攻占三河尖;  1943年与霍邱县城同设电报局,直属省管;1947年刘邓大军经三河尖渡淮河,陈锡联指挥部设于此,三尖河解放;1948年鄂豫分区设三河尖(县级)市;1949年霍邱县支前指挥部设于此;1950年设轮船公司、消防队;1951年上游建梅山水库,其航运能力减退,加之公路运输新兴,交通路线改变,集市衰落,商业活动衰退,经济随之萧条。

盛衰皆水矣。黄河以其汹涌澎湃的强势,居高临下,一次次夺淮入侵,淤塞入海尾闾,下游入海口以上的河床被淤泥抬高,排洪受阻。从此,淮河变得桀骜不驯,致使淮河流域人民多灾多难,代代遭受洪魔蹂躏,留下几多悲怆的记忆和辛酸的泪水?淮河航运优势不再,经济日渐萎缩。三河交汇,河南省海拔最低的地方,洪水使其这里十年九涝,收成不保。昔日“小上海”的繁华,逐渐被“大水窝”的荒芜贫穷所替代。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3)

三河尖失去了古镇昔日的风华。唇亡齿寒,三河尖所辖的珍珠村也风光不再。

傍山水绕村,隔河望三县。珍珠大队东、北、南分别被泉河、淮河和史灌河潆绕,西倚珍珠山。隔河相望安徽阜南县、霍邱县和河南固始县。

“金珍珠,银西楼,珍珠河蚌出珍珠。”历史上的珍珠村,盛产河蚌和珍珠城蚌埠齐名。河蚌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软体动物,贝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珍珠村河蚌因多产珍珠而闻名于世。

珍珠山一带所产之蚌多为珠蚌,它们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其贝壳很厚,两个贝壳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有齿,壳的珍珠层较厚。它们的身体柔软,活动能力小,但是却有两扇坚硬的石灰质的贝壳保护着身体,遇到敌害向它进攻的时候,柔软的身体便立刻缩到两个贝壳的中间,同时把两个贝壳紧紧的关闭起来,形成一道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采蚌取珠的风俗由来已久。从远古开始,河蚌这种浮游生物,就盛产于淮河南岸。圆润光滑、淡雅美丽的珍珠是在蚌体内生长的。每逢淮水退落,河滩上常常留下一片银光闪闪的蚌壳,人们拾起它,小心翼翼的破开蚌肉,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出现了。

蚌肉别名河歪、河蛤蜊、鸟贝,性甘咸、寒,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或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蚌类的肉。《食疗本草》载:主太热,解酒毒,止渴,去眼赤。民谚曰“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蚌肉是上等的药膳,常食之可滋阴养肝,清热明目。三河尖人喜欢吃蚌肉,每个家庭主妇都会烧几道拿手的蚌肉菜,炖几罐鲜美醇香的蚌肉汤。什么“红烧河蚌”、“三丝爆河蚌”、”老蚌怀珠”、“河蚌咸肉炖豆腐”、“河蚌蛋汤”、“鸭肉炖河蚌”……令人垂涎欲滴。

珍珠村三河交汇的特殊地理格局,低洼荒滩浅水域面积大,最适宜于柳树的生长,栽柳插柳是珍珠村人的专长。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编织使用。在我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是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珍珠山一带多柳条,柳编工艺自古精湛。

柳编原本是三河尖一带农民自编自用的传统手工艺。过去人们对于柳条的应用只是编一些盛放食物的用具,当地人把这种用具形象地称为“气死猫”。随着社会的发展,编织的花样及品种也越来越多。 三河尖柳编制品以其色泽洁白、造型新颖、款式大方、纺织精巧、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而深受市场欢迎和客商的青睐。柳编制品由原单一制品发展到柳编、草柳混编、蒲柳混编、藤柳混编、铁艺加工等系列产品,集工艺、装潢、实用性为一体。

河蚌是珍珠村人的摇钱树,珍珠是珍珠村人的“小金库”,柳编是珍珠村人的金招牌。采蚌卖蚌、采蚌取珠,柳编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加工,自古是珍珠村山人的营生,老少皆宜;家家户户加工珍珠蚌、壳饰物,柳编各类物品自古是珍珠村人的绝活手艺,妇孺皆会;出售珍珠、蚌壳饰物、柳编制品是珍珠村人的生意,童叟都行。人勤手巧好商,珍珠村人手头自然活便了许多。

日光流年,世事遽变。忽然有一天,政府下令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珍珠村人的“摇钱树”被砍倒了;“小金库”被废弃了,金招牌被毁了,百姓们觉得原本七彩斑斓的生活,突然黯淡了许多……

泉河、史灌河在这里自南而北汇入淮河,形成三河交汇,史称三河尖。历史上的三河尖,上通颖亳,下达江湖,舳舻千里、商贾云集、人烟辐辏,市场繁华,曾是闻名豫、鄂、皖三省的重镇,素有“小上海”的美誉。清末民初,这里为淮河中游航运中心,商业贸易繁荣,日上市人数4万多人。

据史料记载:1853年太平天国捻军总部设于此,驻军十万;1865年六安州设百货总卡,下设六安西河口、叶集、三河尖分卡,直属州管;1907年霍邱县曾设巡防局三河尖分局;1913年,蚌埠便商、通达、福淮轮船公司开客运航线至三河尖,抗日战争期间停航,建国后复航;1920年设三河尖邮政局;1928年通客车,8米宽的沙石路通至阜阳;1932年红四方面军陈庚,王宏坤部占领三河尖,继而攻占县城;1939年日军700余人乘汽艇从淮南出发经寿县、正阳关攻占三河尖;  1943年与霍邱县城同设电报局,直属省管;1947年刘邓大军经三河尖渡淮河,陈锡联指挥部设于此,三尖河解放;1948年鄂豫分区设三河尖(县级)市;1949年霍邱县支前指挥部设于此;1950年设轮船公司、消防队;1951年上游建梅山水库,其航运能力减退,加之公路运输新兴,交通路线改变,集市衰落,商业活动衰退,经济随之萧条。

盛衰皆水矣。黄河以其汹涌澎湃的强势,居高临下,一次次夺淮入侵,淤塞入海尾闾,下游入海口以上的河床被淤泥抬高,排洪受阻。从此,淮河变得桀骜不驯,致使淮河流域人民多灾多难,代代遭受洪魔蹂躏,留下几多悲怆的记忆和辛酸的泪水?淮河航运优势不再,经济日渐萎缩。三河交汇,河南省海拔最低的地方,洪水使其这里十年九涝,收成不保。昔日“小上海”的繁华,逐渐被“大水窝”的荒芜贫穷所替代。

三河尖失去了古镇昔日的风华。唇亡齿寒,三河尖所辖的珍珠村也风光不再。

傍山水绕村,隔河望三县。珍珠大队东、北、南分别被泉河、淮河和史灌河潆绕,西倚珍珠山。隔河相望安徽阜南县、霍邱县和河南固始县。

“金珍珠,银西楼,珍珠河蚌出珍珠。”历史上的珍珠村,盛产河蚌和珍珠城蚌埠齐名。河蚌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软体动物,贝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珍珠村河蚌因多产珍珠而闻名于世。

珍珠山一带所产之蚌多为珠蚌,它们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其贝壳很厚,两个贝壳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有齿,壳的珍珠层较厚。它们的身体柔软,活动能力小,但是却有两扇坚硬的石灰质的贝壳保护着身体,遇到敌害向它进攻的时候,柔软的身体便立刻缩到两个贝壳的中间,同时把两个贝壳紧紧的关闭起来,形成一道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采蚌取珠的风俗由来已久。从远古开始,河蚌这种浮游生物,就盛产于淮河南岸。圆润光滑、淡雅美丽的珍珠是在蚌体内生长的。每逢淮水退落,河滩上常常留下一片银光闪闪的蚌壳,人们拾起它,小心翼翼的破开蚌肉,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出现了。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4)

蚌肉别名河歪、河蛤蜊、鸟贝,性甘咸、寒,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或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蚌类的肉。《食疗本草》载:主太热,解酒毒,止渴,去眼赤。民谚曰“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蚌肉是上等的药膳,常食之可滋阴养肝,清热明目。三河尖人喜欢吃蚌肉,每个家庭主妇都会烧几道拿手的蚌肉菜,炖几罐鲜美醇香的蚌肉汤。什么“红烧河蚌”、“三丝爆河蚌”、”老蚌怀珠”、“河蚌咸肉炖豆腐”、“河蚌蛋汤”、“鸭肉炖河蚌”……令人垂涎欲滴。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5)

珍珠村三河交汇的特殊地理格局,低洼荒滩浅水域面积大,最适宜于柳树的生长,栽柳插柳是珍珠村人的专长。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编织使用。在我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是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珍珠山一带多柳条,柳编工艺自古精湛。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6)

柳编原本是三河尖一带农民自编自用的传统手工艺。过去人们对于柳条的应用只是编一些盛放食物的用具,当地人把这种用具形象地称为“气死猫”。随着社会的发展,编织的花样及品种也越来越多。 三河尖柳编制品以其色泽洁白、造型新颖、款式大方、纺织精巧、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而深受市场欢迎和客商的青睐。柳编制品由原单一制品发展到柳编、草柳混编、蒲柳混编、藤柳混编、铁艺加工等系列产品,集工艺、装潢、实用性为一体。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7)

河蚌是珍珠村人的摇钱树,珍珠是珍珠村人的“小金库”,柳编是珍珠村人的金招牌。采蚌卖蚌、采蚌取珠,柳编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加工,自古是珍珠村山人的营生,老少皆宜;家家户户加工珍珠蚌、壳饰物,柳编各类物品自古是珍珠村人的绝活手艺,妇孺皆会;出售珍珠、蚌壳饰物、柳编制品是珍珠村人的生意,童叟都行。人勤手巧好商,珍珠村人手头自然活便了许多。

朱家尖山海奇景(三河尖一个诡谲的名字)(8)

日光流年,世事遽变。忽然有一天,政府下令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珍珠村人的“摇钱树”被砍倒了;“小金库”被废弃了,金招牌被毁了,百姓们觉得原本七彩斑斓的生活,突然黯淡了许多……

——摘自作者长篇小说《珍珠三河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