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

据乾隆四十八年的《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室”,新平镇是景德镇最古老的称呼,记载表明景德镇在汉代就已烧制陶瓷,至今已有二千余年了。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2)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景德镇这座以瓷器闻名的江南小城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小城居于瓷都母亲河“昌江”之南,在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之前称为昌南镇,是明清时期全国的四大名镇之一,风雨沧桑历经两千余年…建国以来,因城市建设和自然损毁,城内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印记的窑砖老弄堂正在逐渐消失。北京城的胡同承载着老北京的胡同文化,而这个南方小城却遗存下一些独一无二的窑砖老弄堂及弄堂文化。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3)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4)

古时大大小小的窑厂遍布古镇各处,修砌瓷窑自古就使用一种特有窑砖,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窑内最高温度可达到一千三百多度,窑砖在使用了一定的时间后从窑炉里会被更换下来,这些废弃的窑砖被灵巧的手艺匠人废物利用成为建筑房屋的好材料,分布在城中各条弄堂里。它是古镇瓷文化传承的载体,变身为民居弄堂静静地矗立在那,见证着千年瓷都历史的衍变。窑砖弄堂因瓷而生,早在宋代开始就有修建,形成规模是在明 、清时期。弄堂里的民居一般为前门面后作坊及宅居,古时一直是瓷器加工制作及商业往来的集中区域,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老城区里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弄堂数量多、历史久,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说。它是景德镇民俗风情、民俗文化的实物资料,是千年古镇历史衍变和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研究价值。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5)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6)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7)

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弄堂里,偶尔会发现有些砌在墙上的窑砖还刻有符号,住在弄堂里一些了解历史原由的老人说,这些符号、标记都是当时的大窑户们刻下的特殊标记,这些窑砖所建的弄堂年头久远,随便一座老屋就有上百年的历史。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8)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9)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0)

老弄堂里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现在仍然住在弄堂里的住户大多是景德镇原先各大国营瓷厂的退休工人。二十多年前,我常去斗富弄旁一个叫沟沿上的弄堂,那有一门户以前是清代富户人家的产业,建国后归了公。里面住着六户人家,是十大瓷厂之一“人民瓷厂”(该厂青花瓷闻名,已倒闭多年)的职工,厅堂门框及门槛用青石条砌成,厅堂内为全木结构,四根颜色深黑粗大的支撑圆木立柱用麻石墩垫脚立在四角,左右两边上下两层共有8间房,中间为天井,四水归堂财不外流的设计,靠右侧地面有个暗道口通向地下,入口已被夯实堵住。厅堂以前是国营人民瓷厂实验组工作的地方,后来做了仓库使用。六家人住大厅门外东西两边厢房,东边中间住着一位身材高大的老爷子,穿着或浅灰或浅黑色的对襟衣服,千层底的老布鞋,留着花白山羊胡,烟瘾极大,每次去都能见着他坐在带靠背的老式木火桶上呼噜噜地在吸着水烟筒。他是与一些著名早期的陶瓷艺术家同时期的老艺术工作者,青花绘画艺术功力深厚,还懂得一些风水,不过一般人请不动。一生未成过家独自一人生活,喜欢吃鱼(冬天时还爱将做好的鱼冻成冻吃)。那时六家人中只有他退了休,人们上班后,他会帮忙换放在廊檐下煤球炉里的蜂窝煤等一些小事,每天穿街过巷替大家接送小孩去市一小上下学,时常买些零食,特别喜欢的孩子会偶尔买只鸭,让孩子母亲做给孩子吃。面容慈祥,大家都非常尊敬他,但就是脾气有点不好,2020年上半年,90多岁时在打小带的一个认做孙子的家里去逝,通知了六家前邻居中一两家与老爷子比较亲近的,后事办的很体面。那时六家邻里关系和睦,朝夕相处,生活在窑砖砌成的带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弄堂老屋里,后来因拆迁,先后搬离了。因弄子临近御窑厂的缘故,拆迁时厅堂里面被人掘地三尺,寻找古瓷。记得三十多年前,有文物盗挖份子租御窑厂附近的民房,一百元一天请人挖地道盗取地下文物,与我同龄的一位邻居当年为了那一天一百元参与了盗挖,倒卖文物的雇主发了横财,参与挖掘的人被抓判了刑。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1)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2)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3)

自古以来因窑而成的小城,四通八达的里弄形成了景德镇老城区的弄堂布局。弄堂很多以姓氏命名,如黄家弄,毕家弄、戴家弄、彭家弄、金家弄等等,每一条弄堂都附有它的历史故事。比如斗富弄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是:以前斗富弄叫豆腐弄,在民国时期,弄里有家钱庄和一家瓷器行,两家有钱人打心眼里互相不服气,有一次过年时以放鞭炮的方式斗排场、比富有,鞭炮一直放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没分出个高低,当时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景德镇,之后人们把“豆腐弄”改称为“斗富弄”。二是:民国时期元宵节,景德镇民间有舞龙灯的习俗,按习俗,当龙灯舞到门前时,主人要燃放鞭炮“接龙”讨彩头。当时豆腐弄里有一家金银首饰行和一家瓷器行,当龙灯队伍来到首饰行门前时,老板为了讨吉利,让舞龙灯的队伍在门前舞一段时间,放鞭炮显富有,爆竹声不停,让龙灯也舞不停,热闹氛围一阵高过一阵,结果整条弄堂里的爆竹都卖光了。当龙灯队来到瓷器行门前时,急坏了瓷器行老板,情急之下叫伙计们将库房里的瓷器搬到门口摔,响声当做爆竹声,此后“豆腐弄”就被改成叫“斗富弄”了。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4)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5)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6)

再如龙缸弄的由来: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皇上派人到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窑工们听说要造的龙缸体积大,质量高,要求严,个个心里没底。然而圣旨谁都不敢违抗,一位叫童宾的窑工被大家推选为烧造大龙缸的领头人。可是试烧了一窑又一窑,都没有烧出一只合格的大龙缸。眼看限期就要到了,这一天再次试烧,如果这一次再烧不出大龙缸,就要大祸临头了。正烧着,窑中突然出现了异常,童宾凭着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烧出合格大龙缸的希望又将破灭,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跳进窑中去与烈火奋斗,才有可能保住大龙缸。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跳入窑中…等到开窑后大家一看,“万里无云”的大龙缸竟神奇般地烧成功了,只见这只青花大龙缸上画的那条青龙,怒睁着大眼注视着大家,大伙儿见状,人人落泪,都说这只缸是童宾的化身,那龙眼就是童宾的双眼化成的。龙缸烧成后窑工们得救了,人们为了纪念童宾,尊称童宾为风火仙并建了风火仙庙,世代供奉。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7)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8)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19)

一个瓷器产业支撑起一座城市,“因窑而生,因瓷而盛”的景德镇,是陶瓷传承发展的千年古镇,是“泥与火”造就的城市,传统文化里“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20)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21)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面介绍(窑砖弄堂景德镇的民俗记忆与文化遗存)(22)

时至今日,保存下的老弄堂集中在:中山北路-沿江东路-曙光路-中华南路-中华北路-昌江大道-中山北路环线之内,也就是南北方向在太白园与瓷都大桥,东西方向在中华路与御窑景巷沿江东路之间,现在的御窑厂遗址大保护区范围内最为集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在遗址保护范围内保存较好的老弄堂得以保护修缮,其它的随着岁月的侵蚀正在逐渐地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