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周边民俗(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封面新闻记者 叶海燕 摄影摄像报道
“‘高粱秆儿抿抿甜,瞄倒瞄倒要过年’,当这样的儿歌在孩子们中唱起来,就意味着春节快到了。”
今年68岁的邓碧清,是四川乐山的资深媒体人、地方文史学者,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乐山人。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八,邓碧清回忆起儿时乐山农村过年的习俗,感觉甚是有趣。
预备阶段/
杀年猪、备年货
“到了腊月,年味渐浓,过年进入倒计时,就要开始做过年的准备了。”邓碧清介绍,杀年猪,是当时过年的重头戏,更是家中的大事。头、蹄、边角余料弄上一大桌,请来至爱亲朋撮上一顿,是起码的礼节。“乐山很多地方说‘吃泡汤’,我的老家凌云乡那边叫做‘吃旺儿汤’。留下的好肉,就拿来‘秋’腊肉,准备过年。”邓碧清回忆,当时家家户户的灶口之上,必会挂上一大串红红白白的肉块,色泽红亮,味道鲜香。
过年前两天,到乐山城里买一些粉条、雪魔芋,以及豆油(酱油的俗称)、甜子(醋的俗称)、豆瓣等调料,加上本地不习惯种植的大葱、芹菜、莲花白等等,过年的准备工作就基本就绪了。
大年三十/
祭祖、吃年饭
“辞旧迎新的日子,空气中飘散着爆竹的味道,人人脸上欢天喜地,年正式到来了。”
年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主菜首先必须有鸡,第二是必须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第三才是猪肉,年前熏好的腊肉、香肠,红亮亮地切上两大碗,再加几盘下酒的烟熏猪耳朵、拱嘴、猪肝、舌头之类,满满一桌子以荤为主的菜肴让人。“吃饭时,大家都是慢慢吃,吃得越久越好,说法是‘年饭就是要吃一年’。”
“到了晚上,重要的任务不是吃饭,而是烧‘褔纸’,即祭祖。”邓碧清介绍,中午特意留下的刀头供品,摆在家里的神龛上。烧完褔纸,一家才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年饭的继续,也得细嚼慢咽。
正月初一/
吃汤圆、朝大佛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乐山地区又称“元日”,早起得吃一碗汤圆,意味着一年到头团团圆圆。“人们故意在一堆汤圆中拿一颗包上硬币或其他,谓之‘抢宝’,有幸拈到这颗汤圆者,新一年运气最好。”
大年初一乐山人不兴走亲访友,而是朝拜乐山大佛。“我们当年不说‘看’大佛,而是非常恭敬地说‘朝’大佛。”在邓碧清的记忆里,儿时朝大佛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熟人,大人们见面都会互道“恭喜发财”,或是“给您拜年了”,回答往往是“年在您的府上”。
邓碧清
朝大佛也有讲究,须态度端正,穿着不能随便,要穿上平时赶场、走亲戚才穿的衣服,即使有补丁也必须洗得干干净净。大年初一的乐山大佛汇聚着乐山四里八乡的人们,人山人海。
正月初二至十五/
“办篼篼”走人户
“在乐山,大年初二,早餐必须吃面。正宗的猪肉绍子,红油海椒,刚从地里摘下的豌豆尖,一大碗热腾腾的面条,绝对配得上过年这个盛大的节日。”
吃完面条,拜年开始。年轻人走亲戚,谓之“走人户”。走人户很有讲究,必须从尊长走起,首选是家婆屋(外婆家),第二是老丈母家,其次是分爨的伯伯、叔叔,舅舅、姨妈,然后才是平辈的叔伯兄弟、表姊表妹。
“走人户准备的礼品,乐山各地区也有些差异,凌云乡是腊肉一条、挂面两把、饼子十个、饼干一包、叶儿粑十二个,这是标配,叫做‘办篼篼’。所有礼物堆放在一个长型提篮,上面覆盖一张毛巾或者一块布。”
见客人上门,主人家格外高兴。礼物过手,寒暄一阵,然后“过午”,做一小锅醪糟小汤圆招待客人。“过午”已经半饱,主家再慢慢做饭,一大碗鲜亮的腊肉,一盘下酒的猪头肉,一盘油酥花生米,一盆汤菜,足以让来客酒足饭饱。
“吃完中饭,路途不远的客人要打道回府。客人走的时候,如果客人家里有老人,要返礼——一包饼干或者一把挂面。对随行的小孩子要发拜年钱。”邓碧清介绍,路途远的客人,要么早来早走,要么不慌不忙留下来歇夜。若是新嫁娘回娘家拜新年,女婿先回去,姑娘则要留下多住几天。
人户走完了,便是三五朋友邀约,或者到处溜达,或者轮流坐庄,吃“转转会”,相当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掀起最后的高潮收个豹尾,一年一度的新年才算过完了。(部分图据《只有峨眉山》实景村落剧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