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五大拳种大全(谈古论晋一块沤麻池)
----史话三晋之和顺
高唱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历史上的名人在近年来被仔细研究。除却将历史名人给予更夺目的光环外,更为重要的是给他们“改籍贯”。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奴隶皇帝,且还是唯一特例的白种羯族人。石勒的籍贯问题,自然也就成了争议。
一
关于“名人故里之争”,在近年来都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了。
除却韩国人“创造了整个宇宙”的调侃,在中华大地上,从三皇五帝到草莽土匪,从神话传说到艺术作品的虚构人物,只要是“名人”,各地都开启了“争夺模式”。
从从局部爆发到全国,比较知名的湖南、陕西的“炎帝之争”、山西山东的“舜帝之争”,而“尧都故里”竟然卷进去山西、山东、河北、浙江、江苏、湖南等几十个市县.....
二
关于石勒的籍贯,唐《晋书》载:“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也。”
于是参与“石勒故里”之争的是三个县:和顺、榆社和武乡。
先了解下当时的“上党武乡”在哪?
西汉时期,在这里很大一块区域首次置县,因境内“涅水出焉”,取名涅氏县。区域包括今天的武乡、榆社、左权全部以及沁县北、祁县东南部分地区。
东汉时改为涅县,到西晋司马氏手上将涅县一分为三,分别是武乡、潦阳和涅县。这个“武乡”就是石勒的籍贯-“上党武乡”。
此“武乡”包含今天的榆社县和武乡县西,治所在榆社城。
到石勒称帝建国,置武乡郡,治所依旧在榆社城,管辖沾县(治所在今昔阳)、涅县和武乡。又新置武乡县,治所在今天的榆社县。
不仅要问,和顺呢?此时的和顺属于沾县,尚未设置。
北魏年间,因太武帝拓跋焘之“武”,改“武乡”为“乡”。《魏书》载:“乡郡,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后罢,延和二年置。领县四......”其中有阳城(即涅县,北魏年间更名)襄垣、铜鞮(即古沁县)及乡郡(郡治所在)
《魏书》载:“乡,郡治。晋属上党,真君九年罢辽阳属焉。有武乡城、魏城、榆社城。方山,上有尧庙。三台岭上有李阳墓,有古麻池,即石勒与李阳所争池。”
似乎“石勒故里”水落石出了。
三
看一下历史沿革。
北齐时在沾县内置梁榆县,县治在今天的和顺县北关附近。
到隋代好改名字的隋文帝杨坚将梁榆城置县,定名和顺。没过几年,在乡县内又分置榆社县,乡县县治再度南迁。
自此,三县境地大致基本确定,随后虽有分和,但基本变化不大。
话题重新回到“石勒故里”,也就是说当年的“武乡”,大约有三分之二多是今天的榆社,不到三分之一地方为今天的武乡。
于是乎,“石勒故里”之争,和顺的声音渐渐小了,榆社与武乡的声音逐渐大了起来。
为什么和顺的声音小了呢?其一,在“武乡”这个地名出现以来,属于沾县地域的和顺只是石勒后赵时期能与“上党武乡”扯点关系。北魏属于乐平郡,到北齐首次置县梁榆,隶属于太原郡。其二,当地人对于“和顺”这个县名有着更为通透的理解。
“和顺”这个县名的来历,至今依旧没有史实记述,故而无法解读。唐代的《元和郡县志》有这样的解释:“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为名。”
但在当地,关于“和顺故城”却是另外一个说法。说此城乃李阳所建立。而“和顺”一名,就是因此而来。好改名字的隋文帝得知后,随下令改梁榆为和顺。
这个李阳是谁?与“和顺”之名又有啥关系呢?
四
《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勒与李阳邻居,岁常争麻池,迭相驱击。至是,谓父老曰: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于天下,宁讐匹夫乎!’乃使召阳。既至,勒与酣谑,引阳臂笑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赐甲第一区,拜参军都尉。”
这是“饱以老拳”成语的出处。 石勒的宽宏大量与《易经》中“和顺于道德理于义”相符, 故而认为是“和顺”的来历。
至今在和顺县依旧有李阳镇和石勒村。李阳镇依旧有沤麻池遗迹和“李阳故里”等石刻。似乎也证明着“石勒故里”的痕迹。
但是又很明显,这些诸如赵王台、古和城遗址、石勒村和李阳村并不能证明“石勒故里”。要说石勒曾在此居住过,倒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了。
《晋书》记载,石勒十四岁时候随父前往洛阳行贩,曾于上东门一声长啸。后因社会动荡,作为羯族人的石勒只能四处游走作佃客,走散途中被并州史司马腾抓了当奴隶卖掉。此时他已经二十多岁了,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上党武乡”了,开始了自己传奇一生。
在游走作佃客求生的这许多年间,四处旅居。旅居所地,倒是令人可信了。
关于“石勒故里之争”还没有落下尘埃,“石勒墓”又开启了争议。
起初是河北邢台和山西榆社、陵川、武乡三县,后又加入了山东茌平和山西离石,各个都是言之凿凿有理有据。
这次,没有和顺了。或许“和顺”因石勒与李阳争沤麻池后和解,也或许心态“和顺”。
只想说的是,“名人故里之争”,别轻薄了传统文化,更别生拉硬套歪曲事实,留下笑柄为好。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有人站出来说自己是石勒第69代嫡传子孙!其祖宗当年没有被篡位后暴戾的石虎咯吱了吗?
还是“和顺”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