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滨海于氏各支族谱(江苏省青云堂于氏族谱载)

【编著注】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家谱资料均不做考证,仅供宗亲研究参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记载,请宗亲撰文并提供佐证资料和大家分享,本平台第一时间予以推送。由于历史原因各支系家谱记载可能因为口传、转抄、损毁等原因造成记载出现不准确也是在所难免的,希望宗亲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切勿攻击诋毁。本文内容整理自江苏省泗阳县青云堂公元一九九五年九月修编的《于氏族谱》。


江苏滨海于氏各支族谱(江苏省青云堂于氏族谱载)(1)

一、族谱备略叙

驷自十龄见祖父祭先之顷,窃欲知始先履历名讳,蓄而不敢发也,祖父亦未有以教之,及十四岁应童子试,仅知三代名讳,曾祖以上无闻,总之无谱以至此,而谱之亡,又不知几何年矣,使及此而犹然也,后又何述哉。偶于顺治五年戊子四月初九日,得祖父手迹于囊简中,焚香叩首记以示后,一依原笔抄录以各作谱之本。

高祖考处士大用府君、驷六世祖,高祖妣葛、徐、王三孺人。

曾祖考本高府君、驷五世祖,曾祖妣平氏五娘。

祖考乡宾君显府君、驷四世祖,祖妣张氏孺人二娘;亡姊林孺人、驷姑祖母;亡弟睿甫三公、驷叔祖;亡男死义,赐环字也,驷伯父,为涉水救伯兄廷举而没。以上五公皆失,惟允卿公唐,于嘉庆六年三月间得之族祖云九公处,故书之。

以上俱自祖父口中所称录之,以备考(谨按)。此已成谱备,其支派亲杀不可知矣,不得己乡宾四世祖为始祖自为一宗,余各为一支各支纪备。(有驷手记)

一闻伯父廷举相传:于本河南草桥人,草桥传说即陈桥,在开封府详符县疑或是也。

因乱随宋高宗南渡。继鳐谱亦云河南人,于为周武王第二子封邘国,即左传所谓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柱注河内野王县西北有邘城,史记南燕雍邘,注故邘城在怀庆府西北三十里。

因秦吞周室欲尽灭其后,乃去耳以于为姓。于字书周邘叔之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于;《韵府》姓氏河内羽音,周武子邘叔后以国为氏;《留情集》姓氏河内,周武王第二子封邘为邘叔,去国为氏省文为于,望出东海,按其说知于氏周出也,因避秦乱而有此姓,今世居桃源,谨韵附律二首以详其概况:

其一:

传得吾家受姓因,姬宗微弱逼嬴秦。

祖龙肆虐千年恨,驷马留声万古新。

谱牒已存镐邑字,本源应属武王身。

即今乃在桃源地,知是当时避乱人。

其二:

群说桃源好避秦,桃源却有避秦人。

云遮洞口风烟古,草暗山光气色新。

三义庙中存古迹,状元墩外寄芳春。

于斯卜宅多年所,不是陶潜孰问津。

此为一族无疑,与继鳐谱一族。仅备记以为作谱之本并以示启。原本移六今为一。

一、继鳐谱有始祖明礼,有眷属一百零四口人,随宋高宗南渡,行至山阳止,久之以人口居多渐渐分居,一支在山阳,相传有于老人桥,即礼所建,今不知在何所,其自山阳而南分者:宝应有一支,高邮有一支,此中有做千户侯,江都有一支,仪征有一支,金坛有一支,内有做指挥使者。其自山阳而北分者:清河有一支,桃源有一支。其在桃源者又分为三支(缺二字)一支在县城,即南门于,今皆居于湾一带;一支在崔镇,世居史家集一带(桃源县旧志记载姓于是最早的桃地旧居世居顺德市即现在的史集、三庄、郑楼、宿迁县、合隆镇、仰化集等地)。崔镇在县西北三十里,传说本名雀镇,宋文丞相入燕道经于此,宿为觉有惊慌之象,询土人言雀镇,公曰:雀之物甚微,焉能镇呼?改为崔,取崔巍之义,且曰:此地百余年后当大兴,按:镇上旧有文丞相祠。

圣祖皇帝南巡夜止此镇问何地,左右对曰:崔镇,帝即刻起驾,嫌其音为催镇也,后居于家店。皇帝之一宿物有兴,愈见其兴而哀。吾族与此地号于店,乃居于此镇南,此记受姓源流及来桃始末。

一支廷佐,号沧湖,娶毕,无嗣。其田留作公田。附考得有驷公手迹云:先忘毕氏孀老及病笃,召伯兄有庆暨有驷等嘱曰:“有田一顷八十亩,尔辈能殡送我者,得承为业。”即终驷及领丧事,凡衣食棺木及治丧殡送费十六七两银,葬毕有庆兄聚族人以田付驷承领。驷曰:以伯母寡居,坚忍淡苦,以此业遗我辈,设生时縻用且尽今日能不殡乎?此伯母之惠也!我独不能推此惠以及族人,即今愿将此田为公田,以充当差者之用,以今日为始世世行之。嗟乎,父母以田产遗子孙,其泽及一家而止。此泽及一族,且专业者有急或得典当,此为公田又不得擅自典卖,更久久相承,伯父毕氏伯母恩泽后人岂可忘哉,其遇寒食节、年祭祀,幸世之无缺,谨议定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冬至为四祭,将地租除银三钱备用。

一支简,生得水、得泉,得水生有龙、有凤、有启、有谟,得泉生有能、有寿;简与驷祖然也,派远无考。

一支沛,生廷玉,廷玉生有盛,早死妇改嫁,有子克师,沛与简为亲支兄,于徙扬州,浙为亲支弟。此三条记同宗之在桃者。一支浙徙扬州生廷赞,廷赞生有肇、有声,有肇夭死,有声生子未知名字,住阙口门内,廷赞、有声俱到家二三次,赞近得知故,简云赞生有年,有年生克岐、克嶷,出此不同附以备考,此一条记同宗在桃者而外迁。

一支在北京,有继鳐妾及幼子自郧州作判回京,残冬寓驷家至明年秋方去,其侄之士中举,曾移文桃源取坊价,时有书到驷,云自祖宣自淮入燕五世矣,以意度之,之士与驷为班然无确。

一支金坛,进士铉任长兴县(属浙江湖州府)知县时,至崔镇泊舟,曾访及驷与鹏,薄时设酒食聚话半夜而别。此二条记同宗在外而过桃者。

一支在苏州阊门外失考。

坟墓合族:始祖乡宾公坟在崔镇西,今已失其所在。因简万历年间当米催头,遂私卖与张姓得价一二两,至崇祯末年,继鳐便道设祭,慨然留银二两付驷取赎,张念莪承业曾付银二两取地,游移不果,后因改革明清相接之初,乡里离散,遂阁未行然文书简所卖之契,实无合族名讳,止简私卖此地○○(缺二字)赎。曾祖即二世祖英公也,坟在隄坝口今亦失所在,沙漫可一丈六尺○○○(缺三字),相传亦如是;伯祖汸公长房宗暨廷佐伯唐四世族祖母浦氏亡弟有祖父溥公唐三世祖二房宗,祖母刘孺人,伯父廷举(唐四世叔祖)伯母林氏,父廷瑞(唐四世叔祖)母浦氏亡弟有林(唐五世二叔祖)坟此系有驷公自记所以但言溥公之坟后公卒及葛太君亦入葬此茔在廷瑞公之右有林公之左俱在县西奶奶庙即娘娘庙在县东女功山前,原在县西贾家墩,近大墩即贾家墩一名器墩墓墩在此墩东首相对耸然。

坤山艮向枕西南登东北买张拍州地有弓口。计护茔地贰拾捌亩五分五厘柒(附墓葬图址)

五世有驷谨谶

二、家谱传真叙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则一国之是非不显,家无谱则一家之世系不明,是非不显,政治将荡于乌有,世系不明宗族必失为路人。夫宗族也而至失为路人,则谱之所关岂浅鲜哉,慨吾于氏自而邘为姓,而于后今二千年矣,其问人物之贤否,字名之存灭不知凡几,因无谱遂不可考,故国史所载广有于氏不妨路人视之,及自宋时迁桃而为之桃于氏,于今又七百余年矣,其问人物之贤否,字名之存灭不知凡几,因无谱遂不可考,故此地所居多有于氏不妨路人视之夫。上下数千年间,国史所载此地所居安知皆非一脉,因无谱遂至视为路人,而不知惜使,无有驷公之族谱备略,则吴今之自乡宾公而下所一脉相承者,其失为路人也,又不知几许矣,此有驷公之族谱备略所以大有德于家也。顾吾思之莫为之先,虽美费彰莫为之后,虽盛费传有驷公之谱所载数世耳,数世之后则仍关焉今之族人较有驷公时十倍矣,其读书识字尚略知,始履历,其务农习艺竟有问祖父之名字而茫然,莫知者倘自而遂己焉,则迟之又久,虽有读书识字出欲考问而已无有始之,一本相传者不又将失为路人呼,此所以继有驷公而修谱又急不容己也,唐不揣固陋谨为议例而敬续之,虽不敢云有德于家,而传之祖宗支派不至淹没,后人有可考而知焉亦未始非族中之一幸也,固名之曰家谱传真削冒姓连宗之丑,斥出宗易氏之愚虚声不录,假善不扬以贻子孙以示后世,此盖所以传真云尔。

皇清嘉庆八年三月朔后十月十二世九唐敬序

(整理:于大鹏、于君才、于之,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