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各个区域规划(一份1936年的长春城市全景规划)
#创作挑战赛#
- 规划图简介
这是一张David Rumsey 历史地图集中的规划图。
国都新京建设鸟瞰图正面
这张规划图的标题是“国都新京建设鸟瞰图”,由“满洲*国*国*务*院国都建设局”制作。
出版日期是康德三年(1936年)三月,印制了第三版,出版地点是长春。
整份地图是高54cm,宽78cm。
图中的新京,就是今天的长春市。在上世纪伪满时期,曾作为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国都,而且清废帝溥仪也一直住在那里,一直到二战结束。因此,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当时长春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寇统治下,这座城市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都经历了快速扩张 。
来看几张局部细节图:
右上标注为:彩色规划鸟瞰图标题
右下标注为:规划图制作单位
左下标注为规划图印制发行时间
整个规划图的正面由两部分组成,上图为:“国都建设完成近し”,标题左侧备注:“第一期事业五年计划”,标题右侧备注:“自大同元年六月至康德四年六月”,这里的大同元年是伪满年号,即1932年,康德四年即1937年。下方还绘制了一架在空中翱翔的飞机。
- 局部细节展示
规划效果图右半部分
规划效果图左半部分
不得不说,这份近百年的彩色规划图在当时确实超前。
在这张规划图中,城市布局采取同心圆内向结构,按照中轴线和大型环岛布置,以当时的大同广场(见规划图左半部分,即今天的人民广场)为中心,竖向以大同街(今天的长春人民大街),横向以兴仁大路(今天的长春解放大路)为轴线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新城区。
规划图中的中心广场、市政机关、住宅建筑、公园绿地、道路河流、工业设施划分的是条理清晰。
在这张规划图的下方就是一张城区建设实景照片,这张全景照片显示了当时城市中心建设的进程,可以看出在中心广场的四周已经矗立起一些高层建筑,并且这些老式建筑至今天依然存在。
上图原标题为:市政机关中心地段大同广场附近
在1988年出版的《当代长春城市建设》一书中介绍,当时的长春城区是由旧城、中东铁路附属地、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四块的基础上,经过伪满“新京”统一规划扩建而成。
1932年时,日寇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后,将长春更名为新京,作为当时的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编制新京城市规划。
《当代长春城市建设》一书中附图
这一规划,日本帝国主义是下了血本的,请了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国内的多位专家顾问,吸取了西方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和技巧,形成多套规划设计方案。在1933年1月,由伪国都建设局集中各方案优点,形成一套新的实施方案。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借鉴了十九世纪巴黎的改造模式和英国学者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
在2004年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史》一书中介绍,九一八事变时的长春,人口只有13万人,在东北地区属于中等规模城市。
根据当时的规划,到1932时,城市人口达到17万人口,至1937年时,人口达到50万。
在城市范围规划上,这时制定的《大新京都市计划》,确定了建设规划区为200平方千米,其中的100平方千米为近郊农村,另外100平方千米为建设区域。其中,原有建成区域为21平方千米(即原旧城、满铁附属地、中东铁路附属地、商埠地),实际规划建设区域为79平方千米。
第一期5年建设区域为21.4平方千米。
城市中心就位于大同广场(今天的长春人民广场),周围建有满洲中央银行、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国都建设局、首都警察厅。这时的建筑是日本流行甚久的“帝冠式”风格。
这一部分见规划彩图的下方的市政机关中心地段大同广场全景图。
其路网设计与巴黎、大连一样,采用多中心式放射环状布局,在各交叉口设置大型广场,如如直径300米的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直径244米的安民广场(今新民广场)。
在这张规划图中,可以看出,城区内公园绿地规划覆盖率较高,根据2004年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史》一书中的评价,“第一期建设用地的21.4平方公里的12%已经被规划为公园与运动场用地,但实际建设过程中已远远超出上述规模。据1940年统计,公园绿地总面积高达10.8平方公里,人均31平方米,具有较高的绿化水平。”
新街区排水实行雨污分流制排水,老街区一般是明沟或阴沟排水。
- 规划图背面
规划图的背面
绪言
绪言中明确提出了城市一期的规划建设目标。
在这张规划图的背面是有关规划建设的相关绪言、国土建设计划用地分配及有关规划描述、城市区位交通、地形气候人口、城市公园广场、街道路名,并配发了几处城区图片。
还包括了一张城市的彩色示意图,带有图例和文字,显示政府、住宅、工业区、机场、铁路线和公园,以及完整的道路、公园和广场清单。
建设用地规划彩图
上图为有关长春当时的区位、地理优势以及城建人口情况
上图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分配方案
资料显示,这一城市规划一期自1933年开始,至1937年结束,人口达到了55.37万(《当代长春城市建设》中的这一数据与《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数据有所出入),并且长春沦陷时期的建筑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第二期规划建设是从1938年1月开始至1943年12月结束,但受战争的影响,四面出击的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了泥潭,其中在1942年2月时,还临时修订,将合理人口订为100万。这一投资巨大的基建工程,日方也难以维系下去,导致《大新京都市计划》陷入停滞,只修建了部分道路、管线和住宅。
在1944年后的末期规划中,城市建设与最初设想已渐行渐远。根据《当代长春城市建设》一书中的数据,到1945年时,前面规划的百万人口城市建设目标也没有实现。至日本投降时,已建成的“市区面积为47.9平方千米,绿化面积为10.7平方千米,道路370千米,公交线路26条,人口90万”。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