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名称内涵(平遥古城内街巷名称的来历)
文:许中
图:指尖平遥整理
一、引 言
街巷名,尤其是古街巷名,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维系和保存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街巷名是地名的一种,而地名“是遵循一定语言规律而形成的一部分语言词汇,所以地名学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部分。然而这些名称又是地名学的语言,并总能表示具体的区域,反映地理规律和概念,因而地名学也属于地理学。地理名称非常稳定,保持久远,成了独特的历史文献,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属于历史学和史料学。”[①]地名有着如此广泛的外延,所以我们更应当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它。
由以上材料来看,街、巷大小有分,曲直各别。二者合称,界限似乎不甚分明,而表义则十分清晰。有的辞书把“街巷”释作“街道里巷”,似属强解。而方言中,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总是一义,“街巷”是也。
三、平遥城的沿革、规模
《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简称《图志》)载:“平遥县,本汉平陶县地,属太原郡;后汉隶属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隋属西河郡,义宁元年于介休县置介休郡,以平遥县属焉;武德元年于此置介州,县属不改;贞观元年省州,县属汾州”[②]。
据此,平遥之名,始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即公元424年,距今一千五百九十三年。而当时的城池,因“西胡内侵,迁居京陵塞”,《图志》载“京陵故城,在(平遥)县东七里”,据考古发掘,即今闫良庄一带,方位、距离正合,由此可推知,至少在《图志》成书的唐代,平遥城池的位置就和现在大略相同了。规模如何,史志无考。但《图志》在“平遥县”条下的小字注道“望,开元户一万八千九百七,乡三十八”,可以想见其雄壮。1999年《平遥县志》说“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为防外族南扰,从西北两面扩建城垣……奠定了古城规模”,旧志也说“明洪武三年重筑,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③]。明嘉靖举人、邑人雷洁所撰《疏正中都河记》中说“城中央有贺兰桥”,而今天的贺兰桥明显位于城东。凡此种种,都说明平遥城曾经过扩建。扩建前的规模,或许就是旧说的“九里十八步”。至于是否在洪武年间,则还须考证。这虽然无关本文宏旨,但作为对方志的一点献疑,附笔记下。
四、分类浅析
平遥有一句俗话,“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形象地表明城内街巷之多。1999年《平遥县志》统计城内街巷有199条。除去重名的,约有150条左右。下面,大致作一分类。
(一)以姓氏、名人命名
以这类方式命名的街巷为最多,绝大多数作“某家巷”, “某”字就是姓氏,“某”氏或是街巷内聚族而居的大户,或在街巷中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特殊的是王李巷,以两种姓氏命名);以名人命名的,如街巷内出过有“功名”的人,举人街、赵举人街的命名属此类;也有冠以全名的,仅宋梦槐巷一条。当然,“某家巷”的“某”字不免会重复(不包括某条街巷原本分东西南北中的情况),旧时基本不加区别,现在区别的办法是,在其中一条的“某”字前冠以方位词。
闫家巷:有二。一在衙门街中段路北,南起衙门街,北至花园街,因其极狭窄,俗称“夹扁得脑头脑巷巷”;一在仓巷东段路南,今改作“东闫家巷”。
邓家巷:在花园街中段路南,死胡同。背靠衙门街,原系空地一片,俗称“邓家圐圙儿”。
举人街:在窑场街中段路北,南起窑场街,北至北城壕。本名德胜街,后因巷内段腾龙中道光丙午科(1846)举人,改今名。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段腾龙,字见田。性嗜学,经史子集,靡不浏览。司铎岚县,殷殷以培植士习为务。因丁艰归,阖学饮饯。至今岚邑人犹乐道之[④]。
宋梦槐巷:在上西门大街中段路北,死胡同。因宋梦槐居此得名。宋梦槐(1853—1938)字位三,著名乡绅。光绪癸巳科(公元1893年)举人,曾官山东东昌府知府[⑤]。
此类方式命名的街巷还有:
东、中、西、北赵家巷,赵家巷,李家巷(今名电磨巷),东、西郭家巷,段巷,白家巷,马家巷(马巷巷),冀家巷,米家巷,陈家巷,裴家巷,梁家巷,南(梁家)巷,北(梁家)巷,韩家巷,任家巷,徐家巷,王家巷,邵家巷,张家巷,雷家巷,巩家巷,安家街,范家街,雷家街,赵举人街等。
(二)以标志性建筑物命名
1、衙署
衙门街:在鸡市口以西,至转儿头头上。明清时名衙道街,民国时又名风水楼街。街西段路北有县衙,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载“县治在城中之西”。
小察院街:在市楼南北段路东,西起南大街,东至兴盛街。明代,有“布政分司”设此[⑥],清代,为区别于被称作“察院”的“按察分司”,又称“东察院”或“小察院”。
仓巷:在兴盛街中段路东,西起兴盛街,东至雷家园街。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载“常平仓,在县治东”,疑即此处。一说此巷在米粮市背后,有许多商家的仓库,故名。
此类方式命名的街巷还有:
教场巷、马圈、照壁南街。
2、寺观
火神庙街:在真武庙街北段路西,东起真武庙街,西至东水道南口,接关帝庙街东口。巷东段路北有火神庙,据石生泉先生《平遥城池》文中说“老年人传说……北城墙在火神庙街”,而此街以北的一大片建筑,形成均较晚,或可作为佐证,聊备一说。
吉祥寺街:在花园街西段路北,南起花园街,北至西大街。今名二合木厂巷。巷在吉祥寺东侧,故名。吉祥寺系梁家佛堂(始祖梁瑛,元代邑人,以军功封五路万户,俗称“梁都督”)。城内与梁氏有关的街巷不在少数,考其谱牒,多系梁瑛后裔。
李能庙巷:在照壁南街北段路西,死胡同。巷中旧有李能庙,今不存。关于“李能庙”,《霍山志》载,李能是霍州州衙捕头,时有猛虎伤人,李能伏虎,人感其德,建庙祀之。或即此。
西湖景街:在沙巷南段路东,西起沙巷,东至转儿头头上。巷东原有供奉西方三圣的“西方境”殿,后讹为今名。
观巷、观道:俱因清虚观得名。
此类方式命名的街巷还有:
文庙街、城隍庙街、关帝庙街、五道庙巷、文昌庙巷、旗杆街、罗汉庙街、真武庙街、高庙底街。
3、第宅
佛教会巷:在南巷中段路西,东起南巷,西至梁大门巷。巷东段路北第一个大门是民国年间平遥的佛教会,该院是石钦莹(1882—1944,字鉴堂)[⑦]的祖产,石潜心礼佛,广结善缘,每年七月十五在此举行盂兰盆会。
此类方式命名的街巷还有:
梁大门巷、瓦房巷(瓦巷巷)、窑门巷、砖券门巷、板门底巷。
4、桥梁
贺兰桥街:在东大街西段路南,北起东大街,南接兴盛街北口。平遥城内本无水,何以有桥?《疏正中都河记》云:“城东一河名鲁涧,向东引入城……城中央有贺兰桥……鲁涧冲湮沟堑,不复入城”。明人已不能确言城内有河,只说是“名存地理,若在可嘉厥传”,就当做一个美丽传说吧。
5、楼台
市楼南街、市楼北街:在鸡市口以北,大十字以南,以市楼为界,分为两条街。今并南门头,统称南大街。市楼是平遥城内的制高点,下有井,水色如金,“市楼金井”是平遥古“十二景”之一。
凤凰台街:在西城壕南段路东,西起西城壕,东接麻家街北口。地处凤凰台南侧,俗称“凤凰台底”。“凤鸟栖台”是古“十二景”之一。
6、园林
花园街:在市楼南北段路西,东起南大街,西至马圈巷。俗称“花园儿”。《疏正中都河记》载“(鲁涧河)流县衙侧,有华林园”;一说巷内有梁家花园,故名。
此类方式命名的街巷还有:
南园东、中、西巷,雷家园街。
7、牌坊
云路巷:在文庙街西段路南,北起文庙街,南接依人巷南口。因在云路争先坊脚下而名。“云路争先坊,在文庙前南城上,知县周之度建”[⑧]。
8、其它
书院街:以照壁南街南口为界,西南门头街以西至武庙,习称“书院门前”。街东端路北旧有西河书院。王绶《创建西河书院碑记》载“遂于治西南卜善地一区……南为大门”。
二合木厂巷:见“吉祥寺街”条。何时改今名,无考。二合木厂之址,亦无考。
(三)以与城门的关系命名
有城必有门,但一个城有几座门,除受级别的限制外,也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应县旧城无北门,五台旧城无东门,是因该方向有河水流经;河津旧城无北门,则是讲究“风水”的结果。平遥城“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依此为胜”[⑨],“风水”极佳,城又较大,有六道城门,与城门有关的街巷名就随之产生。这类街巷名较单纯,包括东、西、南、北大街,上东门街,上西门大街,南门头,东、西南门头街等。
“四大街”,普遍的理解,即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另有一说:文庙——武庙一线、城隍庙——衙门街——西湖景一线、东大街——西大街一线、南门头——市楼南——市楼北一线。这种说法基本勾勒出推测中扩城前的框架。
在此基础上,我对“八小街”的推测是:仓巷——小察院街、花园街——石头坡、仁义街——砖券门巷、东——西郭家巷、观巷——火神庙街、关帝庙街——海子街、安家街——雷家园街、沙巷。亦聊备一格也。
(四)以水井命名
《孟子》里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水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而且,平遥城内水井不多,所以,以“井”命名,也可区别。当然,有的街巷有井,但并不以此命名。
井巷:在沙巷北段路东,西起沙巷,东至马圈巷。巷西段原有一口井。
三眼井巷:在窑场街中段路北,南起窑场街,北至北城壕。俗称“三眼井头”。一说巷中原有三眼水井;一说是一井三眼。
此类方式命名的街巷还有:
大井巷、甜水巷。
(五)以行业、作坊命名
古代所说的“四民”是士、农、工、商。平遥古来崇商,与“商”关系密切的“工”的队伍也就自然繁荣起来了。
米粮市街:在城隍庙街中段路北,南起城隍庙街,北至仓巷。俗称“集上”,是旧时县中粮油的集散地,该街建筑特色显著,均有排门,并带有歇厦,以便放置货物。
东、中、西沙院巷:在东大街中、西段路北,南起东大街,北至火神庙街,三条并列。据说巷名原是“砂院巷”,因巷内人家多数以生产坩埚为业(或说以冶铁为业,故多用坩埚),平遥俗称坩埚为“砂罐罐”。后讹“砂”成“沙”。今三条巷内尚有一些人家以坩埚垒成院墙,可见其遗迹。
炭市巷:在东大街东端路南,死胡同。俗称“木炭市”。
此类方式命名的街巷还有:
草纸巷、衍纸巷、皮坊街。
(六)以功用命名
东、西水道:东水道在窑场街西段路南,北起窑场街,南接火神庙街西口。原名仁义街[⑩]。地势低洼,周围雨水,都由此过;西水道在东水道中段路西,东起东水道,西至北大街,又有一截北折向窑场街,也是走水的通道。
马道:有二义。在西南门头街东段路南,北起西南门头街,南至南城壕,有三条小巷,都叫马道;二是指环城一遭的“里城壕”。都是旧时马匹通行的路,故名。现在,“里城壕”分别命名为东、西、南、北马道街;西南门头的三条,中间的一条命名为马道巷,以西的称西马道巷,以东的称东马道巷。
灰渣坡:在站马道南段路西,东起站马道,西至西城壕。曾经是附近居民倾倒灰渣的地方。
(七)以形状命名
葫芦肚:有二。一在书院街中段路北,死胡同;一在马圈巷北段路西,死胡同,今改作“北葫芦肚”。
蚰蜒巷:在范家街东段路北,向西北可至站马道,向东北可至沙巷。曲曲折折,形似蚰蜒。或以其名不雅,改作“新民巷”。
豆芽街:在窑场街西段路北,南起窑场街,北至北城壕。北粗南细,状若豆芽。
(八)以地面特征命名
东、西石头坡:东石头坡在马圈巷北段路东,死胡同;西石头坡在马圈巷北段路西,东起马圈巷,西至沙巷。旧时路面用石板铺成,巷东旧有“文昌阁”一座。
东、西圪垛:东圪垛在鹦哥巷南段路东,西起鹦哥巷,东至西沙院巷;西圪垛在鹦哥巷南段路西,东起鹦哥巷,西至北大街。因其地势不平,隆起如垛,故名。另据邑人郭诚先生说,两巷养鸽子的人多,故名“东鸽多”、“西鸽多”,后讹作今名。
沙巷:在西大街西段路南,北起西大街,南至上西门大街东口。传说此巷是城壕走水的通道,常年积沙。
(九)以方位命名
后街:口语时带“儿化音”,言其小。有二。一在文庙街东端路南,北起文庙街,南行东折至南城壕,西折再向南接文昌庙巷东口。因此巷在这一片街巷的最后,故名;一即仁义街,又名后街。东接雷家园街北口,西接兴盛街北口。或因在东大街背后而名。
南街:口语时亦带“儿化音”。在罗汉庙街中段路西,东起罗汉庙街,西至南城壕。位于平遥城内最南的角落。
(十)以传说命名
圣临巷:在东南门头街中段路北,南起东南门头街,东北接赵举人街。相传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光绪“西狩”,“圣驾”过此,因而得名。
鹦哥巷:南起大十字,北接关帝庙街东口。或写作莺哥巷(清虚观万历《重修观题名记》)、鹦鹅巷、莺鹅巷。传说巷中有一个碌碡,内有宝物鹦哥(即鹦鹉),后碌碡被人移动,鹦哥不复存在,空留巷名。
贺兰桥街:位置见前述。“旧传有贺兰仙子过此”,故亦可划入此类。
(十一)以“堡”命名
《康熙字典》中对“堡”字的解释是“小城也”。县志所录明代地图,城外有“五堡二寨”拱卫县城。那么,城内现存带“堡”字的街巷,是否也是当时县城外的“小城”呢[11]?或者是此地原属城墙根,从风水上讲究因而筑堡居住呢?
东、中、西壁景堡:在城东北隅。东堡南起堡门,北至关帝庙;中堡南起堡门,北至观音堂,后延至北城壕;西堡南起堡门,北至关帝庙,后延至北城壕。东堡堡门尚存,尚有“安乐街”石额,关帝庙也有遗迹可寻;中、西堡堡门及北端庙宇,现俱不存。传说三堡中庙宇壁画精美,故名。而光绪八年《平遥县志》标注这三个堡为“北京东堡”、“北京中堡”、“北京西堡”,则不知何所依据。
此类方式命名的还有:堡外街、孟家堡、永安堡(今名新堡)。
(十二)以吉语命名
此类方式命名的街巷有:
达仁巷、兴盛街、仁义街。
因缺证据,命名何所取义,暂不可知,存此备考。
(十三)其它
居人巷:在北大街南段路西,死胡同。原名母狗巷,或说最先名蒙古巷,因元代时有蒙古人居住,后讹传成母狗巷,因不雅驯,改作今名。
新道:有二。一在文庙西侧,南接文庙街西口,北至城隍庙街。系在文庙设“西学”后新开;一在堡外街中段路南,北起堡外街,南接邵家巷北口。据明成化间《清虚观重建玉皇楼记》“(玉皇楼)前临通衢,后倚重城”的话,可知清虚观后原属旷野,街道形成晚,故称新道,今改作“北新道”。
海子街:在北大街中段路西,东起北大街,西接孟家堡南口,今延至五道庙巷。此处地势低洼,曾形成过一片海子死水塘。
西巷:在沙巷北段路西,东起沙巷,西至站马道。俗称“西巷巷儿”,疑与南巷、北巷名称的演变相同,备考。
东、西小巷:东小巷在南巷中段路东,西起南巷,东至南大街;西小巷在南巷中段路西,东起南巷,西至照壁南街。巷中房屋极古,而仅以“小巷巷儿”称之,疑是先有南(梁家)巷,后梁氏族人繁衍,向东西开辟小巷,沿称至今。
站马道:在上西门大街西段路北,南起上西门大街,北至西大街。传说原属城外,进城马队先在此集合。
还有
依人巷、龙尾巷、平民巷、路吉巷等
未知命名何所依据。
五、志余
这篇文章,大约相当于一个简略的“志”。志就是记,城内的街巷大略备述,但还有两个内容有必要补充:一是东关的情况。古时,平遥只有下东门外有“郭”,“郭”内也有街巷,但因不属于“城内”的范围,所以只附带提及;二是有几个十字路口,虽不属于街巷,而对于说明街巷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也写在下面。
东关:在下东门外,原有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所筑“附郭关城一面”,俗称“东关”,计向东约至龙王庙左,向北约至程家巷北端,向南约至豆芽巷南端。长期以来是县中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鸡市口:是城隍庙街和衙门街在南大街的交汇处。明清时名“十字街”,设有“市”(集市之市),或曰应称作“集市口”,但平遥方言的“集”是入声,与平声的“鸡”大异。一说此处常年有卖熏鸡的,故称。
大十字:是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和鹦哥巷的交汇处。总扼三条主干道,所以称大十字。
小十字:是北大街、二合木厂巷在西大街的交汇处。与大十字平行,两相比较,它自然是“小”。原称“牛站街口”,相传因为北大街北低南高,从北门进城的牛车到此多要停下歇脚。
角儿头:是关帝庙、海子街在北大街的交汇处。
转儿头头上:在西湖景街以东,马圈巷以南,衙门街以西,教场巷以北。原有戏台一座,坐西向东,周围四条街巷过此都须绕行。
(本文原载2014年1期《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指尖平遥”9月9日经作者删改后再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