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1)

关于 “延安第一美女”,现在宣传得比较多的是苏菲。

苏菲是浙江一户船厂富豪家的千金小姐,原名周素珍,因为向往革命,放弃了安稳舒适的生活,辗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她是在1939年来到延安的,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被全校师生称为校花。

在这里,她收获了满满的爱情——嫁给了美国人马海德。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2)

马海德是个医生,他对中国的贡献并不亚于白求恩。

白求恩牺牲在援华事业上,事迹比较悲壮,知道的人比较多。

马海德专攻 “麻风病”,知名度远比不上白求恩。

“麻风病”在当时属于无药可医的恶疾,而且传染率高,一个村如果发现了一例麻风病人,很快,整个村的人就会感染上麻风病。

人们因此对这种恶疾闻风丧胆,一旦发现有麻风病人,立即将之赶入偏远的“麻风院”隔离,任其自生自灭。

医者父母心,马海德立志攻克“麻风病”这个难关,做出对中国人民有益的事情。

为了打消人们对麻风病的盲目恐惧,他会主动和病人握手,甚至在做检查的时候,直接用手触摸患者皮肤溃烂处。

马海德知道,这种病的传染性并没有许多人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事后用肥皂多洗几遍手就OK了。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3)

有一次,马海德伸出手和病人握手,患病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瑟缩着不敢伸手。马海德主动地伸过手去,紧紧地把他的手握住,老汉瞬间泪崩,他号啕大哭,说:“自打我得这个病,多少年了,没人敢跟我握手,您是第一个。”

新中国成立之后,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在周总理的特批下,成为了第一个入籍中国的老外。

在中国,马海德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的麻风病院,筹建了很多新的麻风病医院,总结和提高了治疗麻风病的技术。

因为马海德的努力,我国基本上控制了麻风病,麻风病人从50万人下降到每年病发不足两千人,治愈病人21万人。

马海德,是一个伟大的人。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4)

为中国有这样一位女婿,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马海德能追求到苏菲,缘起于一场舞会。

那一年的除夕之夜,马海德在鲁艺大礼堂的舞会上,一眼就看到了在人群中独自美丽的苏菲,他勇敢地邀请苏菲跳舞。

苏菲才来鲁艺不久,还不会跳舞。

马海德是舞场上的高手,他以教苏菲跳舞为名,牵着苏菲的纤纤玉手,耐心传授,兴尽而归。

也是事有凑巧,当天夜里,与苏菲同窑洞里一位大姐临产了,大家束手无策,都掇撺苏菲请她刚刚认识的马大夫来。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5)

马海德一个劲地声称说自己不是妇科医生,但还是乐呵呵地跟着苏菲跑过来了。

次日清晨,也就是大年初一,孩子顺利降生,外面旭日初升,朝霞鲜艳。

马海德对苏菲说:“天气那么好,我们出去散散步吧!”

苏菲沉吟了一会儿,同意了。

在那个充满了生命力的春天,他们相爱了。

1940年年底,两人在组织的批准下结为夫妻。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6)

夫妻两人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共同携手走过了四十八年风雨,恩爱如初相识,羡煞旁人。

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病逝于北京。苏菲根据他的遗嘱,把他的骨灰一部分安置在北京,一部分撒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一部分带往他的美国家乡。

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还被拍成了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的“延安第一美女”,并不是苏菲,而是吴光伟。

至少,吴光伟在延安出现的时间比苏菲早,而且,苏菲能在舞台上结识马海德,全靠吴光伟和史沫特莱把这股交际舞潮流带到延安。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7)

吴光伟也出自富家豪门,她的父亲是北京盐务局局长。

吴光伟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期间,认识了在北平大学读书的张砚田,于1934年3月1日步入了结婚殿堂。

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北平地区的众多热血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在救国热潮中,张研田和吴光伟这对小夫妻也坐不住了,来陕西西安投奔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加入了救亡大军。

张研田担任了杨虎城的参议,吴光伟则在陕西省政府民政厅当职员。

吴光伟和张砚田的政见并不同,他们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和平协议分手。

随后,吴光伟参加了西北救国联合会妇女部的工作。

吴光伟在中国社会出版社的《吴光伟自述》一书中说:“我们想动员西安的全体妇女都来参加,我还帮助写宣言和标语,并在我的办公室里搞印刷……对我来说,那真是一段好时光,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我是个有用的人。我和一位懂政治的朋友住在一起,她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共产党员。我渴望从事革命工作,并想知道我最适合做什么工作。我获悉有可能到延安学习,就在1937年2月19日来到了这里。我期望经过全面训练之后能成为一名党员。”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顾祝同率国民党中央军进驻西安,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吴光伟通过西北救国联合会的介绍,为了追求革命理想奔赴延安。

最初,吴光伟被安排在抗大学习,因为懂外语,也负责参加外事接待工作,担任英语翻译。

1937年1月,在宋庆龄、斯诺等人的活动下,《法兰克福日报》记者史沫特莱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吴光伟担任了史沫特莱的翻译兼秘书。

史沫特莱对吴光伟的第一印象很好,她后来回忆说:“第一天他(指朱老总)和我一起工作的时候,于黄昏时分,我和我的中文教师兼秘书和翻译、原来是女演员的吴莉莉(即吴光伟),在我住的黄土窑洞前面的平台上等他。莉莉的工作是在每逢我的中文水平不能够理解得清楚时,或是朱将军和我用一部分德文也不能传达意思时——这种情况时时出现——便由她从中翻译。”

吴光伟的在延安的高光时刻是1937年6月20日晚上。

那天,是 “世界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逝世周年,中国文艺协会在延安城里的大礼堂举行纪念会。

参加纪念会的有六七百人,济济一堂。

首先,由丁玲简单讲述了这个纪念会的意义和介绍了高尔基生平。

然后由徐梦秋作了中国文艺协会发展情况的报告。

此后,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博古等党政军领导都相继发表讲话。

晚上,演出由高尔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母亲》。

吴光伟多才多艺,这出话剧是她一手编排和导演的,她本人还担纲主演,饰演了剧中主要人物母亲尼洛夫娜。

演出非常成功,轰动一时,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8)

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也于该年5月以记者身份来到了延安采访,她有幸观看了这场演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她提到:“吴光伟女士扮演的母亲,她不忍心看小孩饿死而把他杀了,演得那么凄恻动人,观众中许多人都不禁暗暗流泪。”

因为欣赏吴光伟,海伦·斯诺事后对吴光伟进行了专访,她这样评价吴光伟:“我第一次见到莉莉(即吴光伟)是在剧院里,当时她正在演出高尔基的《母亲》,并扮演主角。她当时是延安的明星女演员,不仅有当演员的天赋,而且能够在舞台上独领风骚。她很有教养,温文尔雅,容易接近,女人味十足,卓有魅力,二十六岁芳龄,已经结婚却并不依赖自己的丈夫,至少当时丈夫不在她的身边。吴莉莉看上去身材健美,脸色红润,皮肤白皙而细腻。她非常美丽。她留着三十年代所盛行的齐肩短发,而且卷曲美观。延安的其他妇女则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子。在延安,只有我和莉莉烫发、涂口红,尽管我俩都很谨慎,不敢涂得太重,这也不合延安的习俗。她是抗大学员,空闲时间都在学习……”

实际上,吴光伟除了成功塑造了《母亲》主角尼洛夫娜的艺术形象,在延安期间,她还在由中央剧团、平凡剧团和战号剧团联合演出的话剧《阿Q正传》中扮演赵夫人,在《杀婴》中扮演母亲,这两次演出同样出彩。

自称是“大地的女儿”的史沫特莱来到了延安,不仅在延安采访写作,还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比如促成白求恩大夫援华,倡导组织了灭鼠运动、节育运动。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她和吴光伟携手掀起的交际舞潮流。

延安的业余生活单调,史沫特莱建议毛主席在延安推广交际舞。

征得毛主席同意后,她在延安城郊一所废弃的基督教堂里办起了交际舞训练班,她和吴光伟担任老师。

吴光伟成了延安的交际舞明星,成为了舞场上的焦点,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不过,《史沫特莱——一个美国激进分子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说,吴光伟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焦点人物,她喜欢毛主席的诗词,不考虑别人的眼光,经常去找毛主席聊天,并“以毛诗中所用的韵律赋诗作答”。

2002年延安夫妻(延安两美女其一婚姻美满)(9)

作为了一单身女性,作为一个焦点人物,吴光伟对毛主席的崇拜太过热烈,引发了延安干部群众的一些议论。

这种情况下,吴光伟在延安待不下去,返还了西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工作,结束了她在延安短暂的革命生活。

不过,她仍然希望能够回到共产党队伍里来。

1938年3月,吴光伟曾经待过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山西转移到西安,借住在莲湖公园旁边的一个中学里。

吴光伟无法忘怀曾经一起演出战友,她亲自找到西战团驻地,看望这支寄托着自己艺术理想的队伍。

多年过后,西战团成员陈明还清楚地记得,吴光伟不止一次来看望大家,其中有一次还为大家带来肉包子。

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成员之一的朱家训回忆,他在1938年10月因生活不适,搭乘八路军的汽车到西安。他离开延安前夕,接受抗大委托,捎带200封募捐信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在西安,他遇上了在西安干训四团艺术大队工作的吴光伟。当时,吴光伟担任女生大队少校指导员。

吴光伟希望通过朱家训能与八路军办事处的共产党组织联系,重回共产党的队员。

可惜过了很久,她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西安干训四团教育长是胡宗南,在侦知吴光伟的思想动向后,一度将她拘捕。

张研田当时担任胡宗南第七分校的政治部主任,把她救了出来,和她复了婚。

但二人感情一直不好,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有一次,吴光伟与闺中密友雷锦章闲谈,她说她始终认为中国民主自由的希望就在毛主席的身上,那天晚上她们聊了很多。

雷锦章回忆,聊到最后,吴光伟竟然失声痛哭起来。

1949年解放前夕,吴光伟被张研田裹挟去了台湾。

到台湾后,张研田先是担任了台湾驻日的“亚东关系协会”理事长,后来出任台湾农学院院长,兼职经济部政务次长。

吴光伟在台湾落落难合,郁郁寡欢,常常在吃饭时举杯向北,口中高呼:“为那位北方的伟人祝福!”

这位北方的伟人指的就是毛主席。

不用说,吴光伟依然那么狂热地崇拜着毛主席。

1975年,吴光伟在台病逝,享年6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