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地名来源(乌鲁木齐老地名的由来)
地名不仅仅是个名称,每个时代的街路名称都鲜活地显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民俗和生活方式,清代,迪化(现乌鲁木齐)的街路不超过10条,而现在有3000多条,名称也越来越丰富。本文和大家分享乌市这些地名承载的历史故事。
迪化城墙内的民房
乌鲁木齐东西南北门的由来: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迪化城,设4座城门:东惠孚、西丰庆、南肇阜、北憬惠。这是官方命名,老百姓觉得叫起来太拗口,渐渐就叫成了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下图)。
清朝时期南门
迪化城北门的城门楼
迪化城东门的城门楼
1772年,清朝政府又在迪化城西北建了巩宁城,城内移驻满营官兵,所以人们称其“老满城”。老满城周边大多数地名是以开发屯田聚民点来命名,比如,头工、二工、中营工、三工、地窝堡等。
1910年南门附近的街道
1910年西门
光绪十二年(1886年)迪化城开始扩建。清政府在如今的建国路一带建了“新满城”,与迪化城合为一城,并联通了在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战火的老满城。当时,整个迪化城设7个门,城内以大十字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4条大街。
1910年南城墙
随着时代变迁,从清时期、民国、解放、改革开放到现在,乌鲁木齐在不断的扩建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街道和地名。
如今的人民广场一带在清朝时期是巡抚衙门所在地,周围街巷商业繁华,较有名的有铜铺街、衣铺街、荷花巷、留仕巷,铜铺街、衣铺街是卖铜器、衣服的地方,留仕巷则是旅馆较多,主要为地方官员来办事住宿。
乌鲁木齐,巡抚衙门
那时有了车市巷、马市巷、山西巷、南关、西关、北关、南梁、西河坝、二道桥子等街路和地名。
现在的小西门在那时被称为徕远门,就是如今的徕远宾馆附近。
小西门
如今的东风路西段当时叫参将巷,因为住着很多军队官员,中段是铜铺街,东段叫县正街。
东风路
明德路可以说是民国时街路名中最有文化品位的一个。经过考证,这个路名是北洋政府时期杨增新主政新疆时由他命名的。杨增新曾是清朝进士,有文化喜欢引经据典,明德这个词出自《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名称沿用至今,可见它的魅力。
明德路
光明路以前是一片乱坟岗,一般很少有人去那里。解放后,乌鲁木齐大发展,因为这是通往西大桥的必经之路,取名光明。后曾改成反帝路,不过由于路两边单位较多,所以老百姓叫得少。
光明路
友好路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友好路上还有中苏有色金属公司等,友好路也因此得名,但在文革期间,友好路被改成了反修路,意为反对修正主义。如今的友好商场那时叫反修商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还在说“去哪!”“去反修商场。”
友好路
中山路文革时期曾为红卫路,路两边的商铺很多都改成了红卫命名,如红卫照相馆、红卫食堂等,因对市民的生活影响较深,现在50岁以上的人很多都记得。
中山路
大寨沟这个名字是农业学大寨时命名的,后来那个地方虽然没了,但因为公交站点的名称而被人们叫到了现在。大寨沟站虽然广为人知,但因有很浓的政治色彩,现在修建地铁就把该站名改成了中营工站,中营工在清代时是一片清兵屯田的地方,这种命名体现和继承了历史特色。
大寨沟
那时候,街道的命名多种多样,原因也都各不相同,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
上世纪40年代国民党时期,以江河命名道路成风,扬子江路、长江路、黄河路、钱塘江路、黑龙江路、经一、二、三路都是那时命名的。
民国时期,有些街路还喜欢用县名命名,奇台路、吐鲁番路、乌苏路、乾德路(现五一路,那时米泉名称为乾德县)。
有些街路因人名而命名,比如现在的和平南、北路命名为左公南北路(纪念左宗棠收复新疆,当时左公祠位于现在天百附近)。
很多路由企业命名,由于老百姓长期的习惯,让企业转化成了地名,很难更改。比如,机械厂、二毛、二钢等等,现在这些老企业都不存在了,但名字作为地名被保留了下来。
一组上世纪80年代乌鲁木齐的老照片
西公园正门
西大桥十字路口(现在时代广场)
大十字
河滩快速的马车和面包车
乌鲁木齐火车南站
如今,很多老的街路早就消失了,但老名称却作为公交车站站名保留下来。如八楼,大、小西门等,几十年来早已深入人心,所以才沿用至今,为城市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城市在变,历史不变,记忆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