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泉州攻略(泉州有哪些独特的民俗)
寒暑之交在端午,粽叶飘香馋煞人。下周五就是端午节了,近日,泉州街头粽香四起。
在泉州过端午,除了吃粽子这个必选项,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民俗活动。
记者从泉州文旅部门了解到,泉州端午民俗活动十分丰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就有两个,分别为石狮“闽台对渡”和安海“嗦啰嗹”习俗。
在端午节即将来临前夕,海都记者就带你一起了解泉州各地那些特别的端午习俗。
早年端午节在泉港举行的赛龙舟
端午节“挂串”
儿时最重要的仪式
端午节包粽子,是全国性标配。但不同的是,泉州人将粽子包吃出了新高度。在泉州,粽子被包成咸粽、碱粽、肉粽,每种粽子口味独特。特别是中华名小吃,泉州肉粽更是一绝。
泉州东街一家肉粽店,正忙着包粽子
泉州肉粽的用料十分丰富,佐料中,猪肉、海鲜无所不可,丰俭由人。不只是端午节,平日里,走在泉州街头,拐入街巷间的中华老字号泉州肉粽店,香气四溢,馋虫顿时被勾了起来。
刚出锅的泉州肉粽
“端午除了吃粽子还要‘挂串’。”在安溪人吴先生记忆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仪式是,他小时候,大人们会找出家传的铜钱,用大红色的毛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俗称“挂串”。“挂串”代表着大人对自家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祈愿。
水上掠鸭
郑成功既过节又练兵
在晋江沿海一带,端午节则流传着水上“掠鸭”的活动。将一根近10米长的大竹竿,固定在桥墩上,外露六七米长,竹竿离水面大约3米高,上面抹上一层油,末端挂着一笼子,里面装着一只鸭子。选手们只要能顺着竹竿移动到竹竿末端(不能落水)打开笼子,将鸭子放入水中,就算“掠鸭”成功。
水上“掠鸭”(花巷资料图)
这个习俗相传来源于当年郑成功时期兵营的端午活动。当时,郑成功为了复台,大练水兵,端午节时兵营举办活动,通过“水上掠鸭”既过节又练兵。
2020年,“晋江端午习俗(安海水上‘掠鸭’)”入选泉州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闽台对渡
泼水互祝吉祥
石狮市蚶江镇位于泉州湾南岸,是明清时期,大陆与台湾通航通商的中心码头。一直以来,当地端午节有闽台对渡的习俗。
当地海防衙门遗址上,有一块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的《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又称“对渡碑”),碑文刻着:“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当时,蚶江有郊商百余家,对渡船只300余艘。每逢端午节,对渡船只相互追逐泼水,交融情谊,互祝吉祥。
如今,这一习俗仍保留着。端午当天,蚶江与台湾鹿港两地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同江竞舟追逐泼水,寓意为人与船“大洗礼”,以祈求四季平安、海上安宁。
2011年,石狮“闽台对渡”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嗦啰嗹”民俗
在全国独具特色
泉州民俗研究专家、泉州师范学院陈桂炳教授告诉记者,泉州人过端午节,还有一些特色习俗,如“采莲”。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
今新编《泉州市志·风俗志》对采莲之俗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旧时泉州各铺境宫庙均奉木雕的龙王头,名‘唆罗莲’,是龙神的代表。每年端午节,城区有迎‘唆罗莲’采莲的习俗。”
泉州城区“嗦啰嗹”(花巷资料图)
“唆罗莲”又被称为“嗦啰嗹”。在晋江安海,端午节前三天,供奉龙王的六个铺境就抬出象征龙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龙王头让人们焚香叩拜,至端午节午后出发,走街串巷进行“嗦啰嗹”活动。“嗦啰嗹”活动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且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句“嗦啰嗹”,因而,称采莲为“嗦啰嗹”。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是泉州、福建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古民俗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嗦啰嗹”习俗在泉州市区和晋江、南安的滨海乡镇也普遍盛行,影响广泛。“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除此之外,端午期间,泉州还有祭江、放水灯、祭五王爷以及灯谜竞猜、南音游江等活动。
趣闻
泉州有些地方 六月初二才过端午
在安溪县的感德、湖上、长坑、蓝田、西坪、祥华、芦田等一些乡镇的个别地方,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不过节,等到六月初二才家家户户包粽子。
至于原因,民间有多个版本的传说,流传较广的是躲避战乱说。相传,在明崇祯年间的端午前夕,当地发生战乱,当地百姓外逃躲过祸乱返乡时已是六月初一,便在次日包粽子补过端午。
END
来源:花巷,文/吴日锦 图/林良标(除备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