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 刺绣(红河一针一线绣出最炫民族风)
穿针引线之间,一幅幅生动的图案就栩栩如生地在布料上展示出来。在少数民族众多的红河大地,每一幅刺绣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包罗万象、做工精巧,诉说着千百年来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智慧。
石屏彝族(花腰)刺绣
今天,一起走进红河州这些独特的民族刺绣,感受针线飞舞之间书写的民族文化魅力。
石屏彝族(花腰)刺绣:
世界级艺术精品 享誉中外
石屏彝族(花腰)刺绣是流传于红河州石屏县北部山区哨冲镇、龙武镇及大桥乡花腰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是红河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
石屏彝族(花腰)刺绣图案以红色为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藏世间万物、宇宙星辰,其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产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又以妇女刺绣服饰“花口索塔”最具代表性。其刺绣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不同的历史神话,有“花腰穿的是历史,戴的是神话”之说,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专家称之为“世界级的刺绣艺术精品”,被收藏于美国洛杉矶博物馆。
1996年、2008年哨冲镇曾被原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腰歌舞、刺绣)之乡”。2005年11月红河州人民政府命名龙武镇为“花腰刺绣工艺之乡”。随着电影《花腰新娘》的公映,花腰歌舞频频亮相于中央电视台,女子舞龙曾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仪式表演,上海世博会云南活动周演出活动,石屏彝族(花腰)刺绣引起了国内外关注。先后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到花腰聚居地考察,走访民间刺绣艺人,给予极高赞誉。
石屏彝族(花腰)刺绣现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花腰彝刺绣及服饰文化推广,石屏县成立了绣美彝山专业合作社,签约百余名绣娘,做好传承与培训服务,同时积极拓宽市场领域,大力开发以花腰彝元素为主的文创产品,其中的花腰彝服饰、包包、日用品等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红河彝族刺绣:
技法多样 品种丰富
红河彝族刺绣技艺于2018年经红河州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刺绣手工艺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着剪裁缝补的发明,彝族刺绣应运而生,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红河彝族的刺绣图案及针法技巧有:挑花、贴花、锁花、穿花、盘花、滚花、补花、刺花、纳花、纤花、平绣、链子扣、镂空等,手法和技巧多样,各具特色。彝族刺绣图案的设计和构思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祖先的图腾崇拜,如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等,主要刺绣作品有服装类、配饰类、鞋帽类等100多个品种,其中尤以公鸡帽和花腰带最具代表性。
彝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与彝族文化的礼俗文化、年节文化等交相辉映,构成红河县彝族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是红河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屏边苗族刺绣:
承载历史记忆 传承文化精髓
苗绣是苗族先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飞扬流动的纹饰,神秘奇特的造型,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精神信仰、审美取向。苗绣宛如一幅画、一卷书,一针一线都记载着苗族人的故事。指尖的记忆,一代代相传,承载着苗族世世代代的传说和秘密。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屏边苗族刺绣针法丰富多变,多采用抽象和写意的几何纹样,色调古朴协调又鲜艳明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刺绣图案多以大自然为题材,结合生活实践,绣出风格优雅、充满民族气息的花纹图案。
屏边苗族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依据屏边苗族刺绣艺术纹路的制作程序及规律,可以将其划分为数纱绣、梳子绣、汉绣、剪布绣和缠绕绣这五种类别。在这五种刺绣类别中,数纱绣的绣制工艺要求特别严格,错一针都不行。
其绣制方式是依据绣朵花纹大小的需要,确定好花纹的大小对称角度,让绣线穿插在经线和纬线交织着的空隙处,交叉着分布在绣布上,呈现出一朵朵上下左右相互对称的鲜花,每一针都有固定的位置,不能越位;梳子绣就是绣线的纹路如同梳子般垂直地穿插在绣布经纬线所交织的空隙处,其花纹图案由绣线的长短距离构成;汉绣是将绣线置于用笔事先画好在绣布上的绣朵,任由绣者发挥想象力,不受经纬线的控制绣成制品;剪布绣就是绣者随时都必须携带着剪刀,将贴在底板上的白布剪成花纹,用针线将其固定在底板布上;缠绕绣是让后一针的绣线与前一针紧密相连,如同两根青藤般相互缠绕着伸向远方,纹路如同阶梯般呈现,其绣朵以螺旋状者居多。
屏边苗族刺绣艺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是苗族妇女心灵手巧的具体体现,她们将针和线当作笔,将布块当作纸,创造出苗族“无字的史书”。近些年,在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屏边县的“绣娘”们通过自办企业、创建传习所等方式,让一些濒临失传的苗绣技艺后继有人,使苗族文化精髓得到保存、延续和发扬。
(图 石屏文旅、屏边文旅、红河县文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