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城市有哪些(黄河在这里入海)
黄河入海口
-中国·黄河-
云巅苍苍,“大河”泱泱,造化齐鲁,山高水扬起。仪态蜿蜒九曲、气韵玄黄雄浑,对于中国人来说,“母亲河”黄河代表一种无以言说的安定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百川灌河,一泻千里,黄河一路向东,浩浩汤汤,绵延5000余公里,“哺育”了万里沃土,跃身融入三面环陆的渤海湾,在东营黄河口入海。
流动摇摆5000余年,纵贯古今,黄河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雏形和精魂,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
黄河,天马行空,崩腾不息,西起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波涛滚滚,气势如虹,在历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后,最终经流山东汇入渤海。在中国北方大陆,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如这首诗所写,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居高临下,水势汹涌,挟带大量泥沙。自潼关而下,进入平原,流速趋缓,所挟泥沙沿程淤积,河床逐年增高,河底远远高出地面,成为地上“悬河”,全凭两岸大堤束水。一遇大汛,千里长堤难免出现坍塌、漏洞,人力防不胜防,东决西溃,岁无宁日。口门较大者,水势难收,即成改道迁徙。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决口1590多次,改道迁徙26次。每次溃决,泛区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人民之生命财产尽付洪流,灾祸之巨难以用数字统计。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又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同时,大清河原是地下河,岸高河深,水行地中,两岸并无堤防工程。黄河夺大清河道后,经数十年冲淤,河道逐渐展宽淤高,河水漫溢,两岸逐步修筑堤防,然堤身矮小,抗洪能力不足,决溢频繁。自1855年至1938年,东营境内有34个年份决口70处,尾闾改道6次,给东营地区的人民造成沉重的灾难。
东营市以一隅之地,承接黄河万里之水,责任重大。送黄河水安澜入海,已成东营人民千百年来既艰巨又光荣的任务。
鸟瞰黄河
在东营,你是怎样的黄河?
在东营,黄河找到自己的道路和归宿,并与这里的温带气候、疏松的土壤一道,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文明。
航拍黄河入海口|兰阇艺文
摄影|陈焕友
黄河由东营入海以来,由于泥沙量过大,出海口门屡被泥沙淤积,出水不畅,在以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洲面上发生50多次分汊、决口,导致尾闾流路多次变迁。
其中,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水夺大清河道,宁海以下向东北流,经盐窝、薄庄南,韩家垣子北,铁门关南,至肖神庙以东之二河盖、牡蛎嘴入海。此道历时34年,实际行水19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河自韩家垣子(利津陈庄)决口,改道东流,经老鸹岭、四段、杨家嘴,由毛丝坨(垦利建林东)入海。此道历时8年,实际行水5年零10个月。
1934年合龙处(今涯东村附近)决口,河水东向漫流,先由毛丝坨以北老神仙沟入海,后又形成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三股入海形势。193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河水入淮河故道,山东河竭。1947年3月,花园口堵复,黄河归山东故道,仍循原河道三股入海。此道历时19年,实际行水9年又2个月。
为稳定现行流路,改善河口地区防洪(凌)的不利形势,自1988年起,相关部门开始实施调整入海口门,清整河道阻水障碍,修筑导流堤和控导工程,采取截支强干、拖淤疏浚等措施,固滩保槽,稳定河势。西河口以下出现主槽单一,水流归顺,河门通畅的局面。现河道已行水至今,没有再决口。
同时,面对滩区变更、盐碱茅草,这里从顶层设计出发,生态养殖、民众迁建等措施化害为利、造福众生,与自然和解,让百姓乐居。
母亲河畔的山东
深秋的黄河
秋明天阔,万物丰收
黄河入海,生态东营。黄河在这里入海,造就了共和国土地上最年轻的城市。
黄河口湿地晨曦|胡友文
东营是一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陆上没有山,海里没有岛,城区没有百年老屋,乡村少有千年古树,一方赤子一样坦诚的热土,一个不需要用神秘面纱装扮自己的城市。来到东营,你需要寻找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美丽传说,不是人云亦云的世俗看点,不是摩肩接踵的拥挤人流,不是疯狂消费的购物市场,在这里你需要寻觅的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思绪回归,一种豁然开朗的心灵感悟。
与“母亲河”对话
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我们尝试与古老的“母亲河”对话,还原省内沿黄九市二十三县的鸿图精微;更重要的是,我们心怀敬畏触摸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脉搏,传递绵延628公里的大河两岸泛起的现代之光,努力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大浪淘沙,洗尽铅华,让我们一起追寻熨帖于心的黄河故事,高唱新时代的黄河之歌。
“黄河从这里入海”体例
↓ ↓ ↓ ↓
来源:东营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