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州动物园公开长颈鹿生宝宝(琼岛精灵添丁一批海南坡鹿宝宝降生广州动物园)

“快看,这里有只小鹿!”在广州动物园海南坡鹿笼舍里,两只小鹿在鹿群中穿梭,一蹦一跳地在开阔地带撒欢,累了就来到母鹿身下喝奶。这一幕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南都记者从广州动物园获悉,从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期间,园内共有4只海南坡鹿宝宝出生,其中最小的一只出生于10月17日。据了解,海南坡鹿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广州动物园共饲养20只。4只宝宝的出生扩大了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有助于“琼岛精灵”的迁地保护再进一步。

广州动物园公开长颈鹿生宝宝(琼岛精灵添丁一批海南坡鹿宝宝降生广州动物园)(1)

正在吃奶的坡鹿宝宝。

“琼岛小精灵”广州降生

10月20日上午10时许,南都记者来到广州动物园海南坡鹿的笼舍前。此时正值投喂时间,只见保育员将草料、精饲料等混合倒入食槽内,成年坡鹿们一拥而上开始进食。

南都记者观察到,现场有不少参观市民第一眼都会将海南坡鹿错认成更为常见的梅花鹿。保育员胡倩雯表示,海南坡鹿的外形和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颈、躯体和四肢更为细长,显得格外矫健;其体毛一般为赤褐色到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背中央由颈部至尾巴的基部有一条纵行的黑褐色脊带纹,带纹两侧点缀着白色花形斑点,此外在臀部也有少许白色斑点。到了秋末冬初,全身便都换成长而浓密的冬毛,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的白色斑点也都褪去,几乎完全消失,一直到翌年春天,这些斑点才又逐渐显现。而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雄性梅花鹿的角为竖直生长并开叉,而雄性坡鹿的角大体呈C字形弯曲。

广州动物园公开长颈鹿生宝宝(琼岛精灵添丁一批海南坡鹿宝宝降生广州动物园)(2)

种群内的雄性坡鹿“大广州”。

在现场等待了约15分钟后,两只小鹿先后从内舍走出,在确认周边安全后,便加入鹿群一起在食槽内进食。胡倩雯介绍,两只小鹿是今年9月份先后出生的,目前已经可以与鹿群一起吃饲料。

“一般坡鹿幼崽在出生两周后会有主动进食饲料的行为,但距离真正的断奶至少还需要半年的时间。”正当胡倩雯现场进行科普的时候,其中一只小鹿就开始找母鹿喝奶,“坡鹿社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同一个社群内的母鹿不会拒绝为非亲生的小鹿哺乳。可以说,小鹿除了亲生母亲以外,还会有多个‘奶妈’。”

广州动物园公开长颈鹿生宝宝(琼岛精灵添丁一批海南坡鹿宝宝降生广州动物园)(3)

正在鹿群中活动的坡鹿宝宝。

略有遗憾的是,10月份出生的两只小坡鹿在当天并没有露脸。胡倩雯表示,刚出生的坡鹿宝宝比较胆小,除了吃奶的时候会出现以外,其余时间都隐蔽在笼舍内的野草丛中。“待宝宝一个月龄后开始对场地产生好奇,会高频率出现在运动场上,跟其他坡鹿互动,届时市民朋友们就可以一睹它们的风采”胡倩雯说。

值得注意的是,鹿群当中还有一只怀孕的母鹿,这也意味着广州动物园或将在不久后迎来第五只坡鹿宝宝。

迁地保护为海南坡鹿保护区提供有益补充

海南坡鹿的繁殖成功,背后是广州动物园在海南坡鹿迁地保护上付出的不懈努力。

资料显示,海南坡鹿是海南岛特有物种,被誉为“稀世之珍”,也是我国17种鹿类动物中最珍贵的一种,与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同被纳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根据记载,上世纪50年代,海南岛全境都有坡鹿分布,但70年代中期普查发现,海南岛只剩下40多头坡鹿,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1976年,我国在海南邦溪、大田设立了两个保护区,但坡鹿总数也就五六十只。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保护,目前数量已经恢复到了1000多头,一个行将灭绝物种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据胡倩雯介绍,海南坡鹿的幼崽在保护区内易受到天敌尤其是缅甸蟒的攻击,由于缅甸蟒同属国家保护动物,因此缅甸蟒攻击坡鹿幼崽的行为属于自然规律,保护区工作人员也不能随意出手干预。因此,为了提高海南坡鹿繁殖成功率,部分种群会送至南方部分动物园当中进行迁地保护。

为了让海南坡鹿在园内“安居”,广州动物园对笼舍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升级。胡倩雯表示,坡鹿需要较大且平整的室外活动场地,因此园区将坡鹿原有的几个笼舍打通,形成了足够鹿群活动的空间;坡鹿有洗泥浴的习性,园区为此通过给部分土地浇水的方式形成人工泥潭,供坡鹿在内打滚;在笼舍的反斜面则保留了多个野草丛,为幼鹿和生产的母鹿提供躲避空间。

广州动物园公开长颈鹿生宝宝(琼岛精灵添丁一批海南坡鹿宝宝降生广州动物园)(4)

正在取食器旁进食的坡鹿。

此外,园方还在笼舍内挂上取食器,其中填满干草,并在干草内不定时塞入水果、胡萝卜等食物,提高了坡鹿取食的难度的同时也让坡鹿感受到食物的变化。接下来,随着雄鹿发情期将近,园方还将在笼舍内准备本杰士堆让雄鹿磨角以分散注意力,降低雄鹿之间打斗的概率。

“我们园区的坡鹿还会在送去其他动物园进行配种,以提高坡鹿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广州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继续在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科普教育以及与保护区的经验交流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见习记者 张德威

摄影:南都记者 陈卓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