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穿杖(海南民俗特异功能)
酷热的夏季要去哪儿避暑才好呢,是选择清幽的深山,还是蔚蓝的大海?如果选择了大海,又怎么能忘了琼州海南?不论是椰林海韵的三亚,还是骑楼老街的海口,海南总是能满足游客们的独特喜好。
夜幕降临后绵长的海滨便是最佳的狂欢地,点燃一处明亮的篝火便可尽情嬉闹,分享一路的喜悦。没有烦人的汽车鸣笛,只有无尽的点点繁星,伴随着悠长的涛声,就连梦也格外的香甜。
除了自然野趣,海南也有独特的人文习俗,琼北地区的“穿杖”便神秘无比。穿杖在海南已经传承了1500余年,这项活动起源于纪念道教尊神玉皇大帝的圣诞,后来也是纪念岭南圣母冼夫人,是每年“公期”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冼夫人是谁,但海南人民的先祖却不会忘记这位巾帼英雄,如果不是冼夫人率领10万俚人平定海南,便不会结束海南岛“久乱不统”的历史纷争。
冼夫人文化节又名军坡节,由于冼夫人到达海南各地的时间不同,因此公期祭祀的时间也随地区变化。它与“调声节”、“山花节”、“三月三”等海南传统节日一样盛大,同时它还成功入选国家非遗名录。根据海南当地人介绍,参与穿杖表演的人,必须是在灵异附体的状态下才能进行。
表演者需要在众目睽睽下,用一支小拇指粗,数米长的银杖对着腮帮穿脸而过。神奇的是穿杖表演者并不会感到疼痛也不会流血,因此在很多外地游客的眼中,这项海南民俗就是一场“特异功能”表演。
银杖穿脸过后并不算结束,因为接下来大家还要在银杖上穿刺早已准备好的“供品”,有些是苹果,有些是纸钱。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何穿杖表演者不会感到疼痛?伤口又为何不会流血?
事实上针对此种现象,曾有医学专家给出了科学的解释。那是因为我们人体的面颊属于软组织结构,除了具有良好的弹性的和收缩性,上面的血管也非常少。只要避开下颚骨,完全可以依靠手部力量来完成银杖的穿刺动作。
当银杖穿刺过去后肌肉会立刻收缩紧贴银杖,防止血液流出,当然这并不代表面颊没有流血,只是因为他们会事先准备好银粉及时涂抹。至于没有丝毫疼痛感,专家也没有办法解释,只能猜测是因为穿杖者常年进行特殊训练,已经降低了神经痛感。
除此以外大家最关心就是,这些穿杖者脸上会不会留疤?小拇指粗细的银杖可不是针灸轻轻一扎,穿刺后再拔出不会有伤口吗?
答案是不一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要考虑穿杖者年龄和身体情况。年轻人的肌肉弹性更强,复原能力自然比老年人更好,即便是表演穿杖留下了细微的小伤口也会很快愈合,不仔细看的话是看不出来的。相反,如果是上了年纪的穿杖者,面颊上还是会有较为明显的“针孔”。虽然穿杖表演看起来非常新奇刺激,但是大家可不要盲目尝试,这样的表演还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谁也不知道这些穿杖者为了完成演出花了多大的精力学习表演,从哪个部位穿刺,用多大的力量,选什么样的角度,如何拔出银杖等等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说得清楚。
除了穿杖以外,海南当地还有很多特色表演值得观看,例如崖州民歌、儋州调声,海南八音等传统音乐也很不错。喜欢戏剧表演的可以看看临高人偶戏或琼剧,如果想要购买一些纪念品的话不妨考虑黎族的传统藤编或原始制陶,总而言之海南确实是一个值得旅游的地方,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