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淮阳的县名(各乡镇名字的来历)
淮阳在历史上曾经长期称“陈”。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春秋时期,陈国是十二大国之一,与蔡齐名,并称“陈蔡”。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为楚所灭。
由于这里是古陈国的建都地,所以历史上多以“陈”为名。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楚襄王战败兵散,仓皇逃至陈城,以陈作都邑。因楚国的都城名“郢”,史称陈城为“陈郢”。
秦朝建立郡县制,名陈县,并为陈郡治所。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发动农民大起义,曾以陈为国都,建立“张楚”农民政权。
汉高祖刘邦封子刘友为淮阳王,建立淮阳国。淮阳国的辖地相当今淮阳、鹿邑、郸城、太康、柘城、扶沟、项城和沈丘,因这一带为淮北地区,故以淮阳为名。淮阳国的都邑在今淮阳城西南,是淮阳作为地名的开始。
东魏孝静亲武定五年(547年),侯景叛乱,四出掠地,淮北震动,只有淮阳一带拥护东魏政权,不受侯景的诱惑。东魏政府“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置信州,以示褒奖。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开始置陈州。
淮阳城南三里有条土陵,中间凹下,象个碗,因名宛丘。宛丘在春秋时已经名世。《诗经·陈风》有《宛丘》篇。因为宛丘是历史上的名地,隋朝置宛丘县,唐、宋、元相继沿用。明省入州。宋徽宗宣和元年( 1119年),并升陈州为淮宁府。清为淮宁县,并为陈州府治。以淮阳作县名,是辛亥革命后开始的。
柳湖街道
名称源于位于城西的柳湖,苏辙来陈州做教谕时,曾在柳湖中筑读书台。
城关回族镇
因位于淮阳城区,又是回族集聚区。
新站镇
据传刘秀在王莽追赶下,由南顿北逃,曾在此停留,始称“新站”。
鲁台镇
相传春秋时期,鲁人秋胡任于陈,居此。常思念家乡,筑高台而望之,故称“望鲁台”,亦称“秋胡台”,简称“鲁台”。
安岭镇
因村东原有马鞍形土岭而得名。
临蔡镇
相传,刘秀军和王莽军对抗,在此筑城。临近蔡河,故名“临蔡”。
后临蔡、新民集、赵庄合并,仍名“临蔡”。
隋文帝开皇年间,置临蔡县,此地为临蔡县故址。
朱集乡
清朝中期建村,始名“功合寨”。后起集市,朱姓居多,改“朱家集”,简称“朱集”。
黄集乡
清代黄姓在此建村,初名“黄柏堂”,后筑寨兴集,易名“黄家集”,简称“黄集”。
豆门乡
据传,北宋年间有詹、罗两姓居此,临沙河埠口,因詹姓人口多,取名“詹口”(亦称展口)。
明末山西窦姓迁此定居,设有油坊、粮仓、货场,来往客人均在此装卸货物。后詹、罗二姓渐衰,称“窦家脚门”,简称“窦家门”,简写为“豆门”。
郑集乡
明代有一郑姓官员在此建村,名“郑官庄”。清代筑寨起集,名“郑家集”,简称“郑集”。
王店乡
明末山西人王化在此开设客店,因离县城12华里,取名“十二里王化店”,简称“王化店”。1949年简称“王店”。
葛店乡
明代葛姓迁此建村,曾开设店铺,称“葛家店”,简称“葛店”。
大连乡
清雍正年间,连姓迁此建村,取名“连小庙”。后另建小连村,该村称“大连”。
刘振屯乡
以驿吏刘振斌命名,称“刘振斌宿马屯”,简称“刘振屯”。
冯塘乡
据传,西汉武帝时车骑都尉冯唐葬此,称“冯唐”,后演化为“冯塘”。
汲公集
因纪念汲黯而名,“汲公”是对西汉时汲黯的尊称。汲黯在汉武帝时曾任“主爵都尉,列于九卿”,为人刚正不阿。后因“直谏”触犯汉武帝,出为淮阳太守。当时汲黯年老多病,仍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奖励生产、矫正时弊。
齐老乡
原为齐姓在此建村的老宅基地,取名“齐老家”,简称“齐老”。
四通镇
原为“黄路口乡”,明末黄姓在邻近通京大道路口处建村,取名“黄路口”。
后撤乡设镇,因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称“四通镇”。
白楼镇
因村内有高大白楼一幢而得名。
曹河乡
1975年12月,析齐老乡、郑集乡、搬口乡部分行政村置曹河公社;
1983年4月,由曹河公社改为曹河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