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梅州兴宁城市规划图(梅州最新城市总体规划出炉)
截图来源梅州市城乡规划局官网
一、总则
1、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2、规划范围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范围:为梅州市市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包括两区一市五县,即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重点统筹城乡发展与优化城镇体系。
城市规划区范围:具体划定南至长沙镇长沙村、小密村(部分)、程江镇大和村、大塘村;西至南口镇车陂村、南龙村、仙湖村、龙塘村、侨乡村;东至西阳镇新联村、江子上村、太平村、鲤溪村;北至城北镇扎下村、上村村、杨文村,城东镇谢田村、书坑村,作为初始规划区范围,总面积376平方公里。
图1 城市规划区范围图
二、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1、总目标: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经济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梅州。
2、经济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30年,力争GDP比2014年翻两番,突破3500亿元大关,人均GDP65000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带动力强、集约化水平高、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结构优化的绿色产业体系。
3、社会发展目标: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得到明显改善。建立覆盖全社会、惠及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2030年力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4年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生态环境目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30年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GDP建设用地量降幅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要求。
5、基础设施目标:加快以交通项目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水利、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力明显提升。
6、城镇建设目标: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中心城区通过扩容提质,实现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发展。2030年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
7、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加强地下水涵养。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75%,城市水面率控制在12%~15%,新建城区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综合径流系数一般控制不超过0.5。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空间布局
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与县域经济发展,突出产业集聚与旅游特色发展,规划市域 “一区两带六组团”的城镇总体空间格局。
1、一区:梅州中心城区
以梅江、梅县两个市辖区为主体,重点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芹洋半岛建设,同步打造雁洋、畲江两个卫星城,以交通互联推动产城联动,建设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
2、两带: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
(1)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
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珠三角与原中央苏区经济合作新平台”为定位,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区,以梅县水车工业园、兴宁水口工业园、五华河东工业园、丰顺埔寨工业园为重点,发挥区域内交通、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空港区、高铁商务区、现代创新创业孵化园,着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
依托梅州生态良好、文化厚重、红色苏区的优势,以梅江和韩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为纽带,以“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为定位,统筹规划开发梅江、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等地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推进大健康产业和体育休闲、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发展以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为特色、以养生健康休闲为重点、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3、六组团: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
立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定位,依托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六个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区或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专业镇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为支撑,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图 2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规划将城镇规模等级划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次:50万人≤人口<100万人,即中心城区;第二层次:20万人≤人口<50万人,包括兴宁市区、五华县城、丰顺县城;第三层次:10万人≤人口<20万人,包括大埔县城、蕉岭县城、平远县城、畲江;第四层次:5万人≤人口<10万人,包括罗浮、坭陂、水口、安流、华城;第五层次:3万人≤人口<5万人,包括新铺、白渡、高陂、黄陂、梅南、水车、松口、留隍、雁洋、丙村;第六层次:人口<3万人,包括广福、文福、松源、茶阳、三河、百侯、潭江、合水、新陂、宁中、叶塘、龙田、永和、刁坊、新圩、岐岭、横陂、梅林、华阳、丰良、龙村、罗岗、大坪(兴宁市)、长布、棉洋、黄槐、石马、径南、石扇、梅西、石坑、大坪(梅县区)、隆文、桃尧、差干、仁居、上举、长田、八尺、中行、河头、泗水、东石、石正、热柘、长潭、三圳、蓝坊、南礤、青溪、大麻、银江、洲瑞、光德、桃源、枫朗、大东、西河、潘田、黄金、砂田、北斗、八乡山、建桥、龙岗、大龙华、小胜、转水、潭下、周江、郭田、双华。
(三)市域综合交通
1、公路
规划形成“双环八射三纵两横”的市域高速公路路网结构,以及“一环十三纵十一横”的干线公路网基本结构。
2、铁路、轨道
规划形成“三纵两横”的铁路线网结构;利用广梅汕廊道,构建中心城区、畲江经丰顺段进入揭阳市区接揭阳机场和汕潮揭的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引入至新机场的城际轨道。
3、航道
规划至2030年,结合韩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建设,实施清溪电站复航工程,打通韩江东溪—东里出海航道,韩江干流以下达到五~四级航道标准,汀江茶阳至三河坝达到五级航道标准,沟通潮州海港、汕头港。跨河、拦河建筑物通航尺度修改为按四级航道标准控制。
4、航空
加快老机场搬迁和新机场建设。将梅县机场发展成为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支线机场。充分利用临近揭阳机场的优越区位,规划建设与揭阳机场快速联系通道。
图 3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四、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一)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
重点向南、向西发展,其次向北、向东发展,形成“南拓、西进、北优、东连”的空间拓展方向。
1.南拓:依托火车站的枢纽功能,围绕剑英湖组织公共空间和设施布局,统筹利用和保护南部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和历史遗存,高起点、高品质、特色化建设江南新城,引进和布局会展、商贸、金融、咨询、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形成江南现代服务业新区,作为梅州扩容体质、转型提升、生态发展的示范区。
2.西进:完善梅县新城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依托梅县区山水城项目高标准建设商业、商务、酒店、办公、居住综合发展区;程江以北搬迁电厂,依托对外交通出入口区位优势,建设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综合片区。
整合南口侨乡村、麓湖文化产业区等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特色化小镇,提升西部片区经济、环境和设施水平。
3.北优:通过江北古城修缮与功能提升,复兴古城活力,改善宜居和商业休闲环境,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功能相融合的历史文化体验区。依托嘉应学院,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教育功能,拓展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功能,形成重要的文化、教育和科研基地。
4.东连:依托东山教育基地和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发展区等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强化区域文化服务、创意研发、休闲旅游等高端职能,打造高端居住与文化教育产业片区。整合西阳邻近片区的自然山水和文化资源,高起点发展休闲养生,与客家文化产业园、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发展区、客天下主题旅游区整合,形成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带动市域东部旅游休闲走廊的发展。
图4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二)构建“一轴、一心、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一轴:以梅江为轴,组织两岸城市功能和开放空间,凸显滨水城市特色。重点将城市公共空间布置在梅江两岸,形成最具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空间系统。
2.一心:江南新城现代服务业中心。承载城市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商业、商贸、办公、金融等发展功能,集中建设高层、大尺度建筑,并与山水空间协调。
3.多组团:引导城市空间以组团形式拓展。形成江南现代服务业组团、梅县区现代商贸组团、城西工贸物流组团、江北文化教育组团、东山教育产业组团、南口生态旅游组团、西阳绿色农业组团等若干个城市功能区。
图5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五、综合交通规划
1、中心城区道路网
城市道路功能分为干线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个级别。中心城区骨架路网结构为“三环八放射”。
(1)干线性主干路:包括环城路、国道G205城区段、国道G206城区段。
(2)一般性主干路:生活性主干路为中心城区主要交通性道路,联系各片区。规划城市主干道有18条,包括内环路、中环路、彬芳大道、客都大道、梅江大道等。
(3)次干路:为联系城市主干道及支路的道路,是中心城区重要生活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30米、40米,设计车速30~40公里/小时。
(4)支路:规划支路间距控制在150~200米,红线宽度12~20米。
(5)对不能满足远期交通需求的桥梁加宽改造,现状及规划道路跨江通道共19座。
2、公交通系统规划
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争达到35%。形成以快速公交(BRT)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定制公交等其它交通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
3、静态交通规划
规划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库)停车泊位2.7万个。机动车加油(气)站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应大、中、小相结合,并以小型站为主。结合快速路、主次干路,预留机动车充电站设施用地。
4、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
建成交通环境宜人、设施合理、交通有序的现代化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体系,在旧城区、公园绿地、大广场设置主要慢行单元。给予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更多的路权,营造利于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的环境。
图6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六、市政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含升级改造)建设6个水厂,规划最高日用水量为50万吨。
2、污水工程规划
规划新建(扩建、改造)8座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万吨。
3、雨水工程规划
排水系统规划:城市建成区内保留沟塘、水面,构建水面—明渠(暗沟)—外河的雨水蓄排体系。城市新建、改造区域积极开展低冲击开发技术运用,降低暴雨径流量、削减面源污染。非建设区延续原有水文肌理,保留、打通、连接自然的水体排放系统。
4、电力工程规划
预测2030年中心城区总用电负荷为86-108万千瓦,规划保留现状三龙和西阳水电站,新建梅州垃圾焚烧电厂,退役梅县区电厂。中心城区用电主要由500千伏嘉应站下载,由地方水电站和垃圾焚烧电厂提供部分电力。
5、通信工程规划
不再新增固话网机楼,固话及数据业务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按目前网络提供接入。规划保留现状梅州邮政处理中心及各座邮政支局。新建12座邮政支局。规划保留现状梅州有线电视中心、梅县区有线电视中心,为中心城区提供有线电视业务。规划新建15座中型接入网机房,其他小型接入网机房在下层次规划逐步落实。
通信管道应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一般采用φ110规格PVC硬塑料管,原则上布置在道路西侧和北侧人行道或绿化带下。
6、燃气工程规划
预测管道天然气用量为2.0亿立方米/年。规划建设梅州市天然气门站与应急储气调峰站。规划设置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6座。规划每座天然气调压站旁边建设1座汽车加气站,设计规模为日供气1.5万立方米。保留现状梅州市LPG储配站,不再新增液化气储配站。
7、环卫工程规划
预测生活垃圾日产生量1009.8吨/日,日清运量656.4吨。规划设置10~26座小型垃圾压缩转运站,规划设置6处环卫综合设施用地,规划设置180座公共厕所,部分可与垃圾转运站合建,部分附建在公共建筑内。
8、综合管廊
到2017年,重点围绕江南新城建设17.7公里地下综合管廊,积累技术、管理及投融资经验;到2020年,累计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53.2公里以上。
9、综合防灾规划
消防规划:设置1处市级消防指挥中心;2座特勤消防站,10座普通消防站,其中保留现状3座,新增9座;新增1座水上消防站。
抗震防灾规划:中心城区的基本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中心城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建设工程按7度进行抗震设防,人口密集度高的学校、商场、医院和生命线工程按8度设防。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中心城区周边建设重要工程时,须结合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类型、危险程度等,通过有效避让或者对地质灾害点治理等方式,将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减至最小,并在施工过程中,不再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图7 中心城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图8 中心城区景观与风貌设计规划图
来源:梅州市城乡规划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