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梅州市各县区历史(客家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客都” 。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将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

梅州市各县区历史(客家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1)

自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以来,共辖7县1区。1994年兴宁撤县设市(县级),2013年梅县结束县治设立梅县区,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在这些县市里面,有些名字是皇帝取的,有些名字是根据地形环境起的。你知道自己家乡名字的由来吗?

兴宁市(县级)

古代属龙川县地。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另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地区性重贸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称。

梅州市各县区历史(客家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2)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平远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广东兴宁等四县所辖之部分地域,设置平远县,县治设豪居都。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隶属江西赣州府。《读史方舆纪要》卷103:“县以接壤于武平、安远,因名。”

梅州市各县区历史(客家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3)

清雍正十一年 (1733),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今梅州),平远改隶嘉应州,与程乡、兴宁、长乐,镇平4县并称嘉应五属。1952年5月,平远并入蕉岭县,县治设蕉城镇。1954年,平远与蕉岭分治,平远县治由仁居(原豪居)迁大柘镇。1959年,平远县并入兴宁县,县治设兴城镇。1961年恢复平远县。1988年隶属梅州市。

蕉岭县

蕉岭建县以来,曾有过镇平、蕉岭两个县名,另有蕉阳、桂岭之别称。明崇祯六年(1633)建县初,赐名镇平。两广总督熊文灿在《建城疏》中说:"......石窟、平远两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建县在石窟,则平远之盗弭;而割松源、蓝坊诸处属之,则程乡之盗亦弭,一举两得,翕然称便,新县拟名镇平......"这种说法认为,建县为塞乱源,是"镇抚而平’,之意。

梅州市各县区历史(客家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4)

民国3年 (1914)将镇平县改名蕉岭县,因河南省先有同名县,为避免县名雷同而改。据《辞源》蕉岭条记:“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这就是说,蕉岭县名的由来,是因城北那座小山岗称为“蕉岭”。那座小山岗为何称蕉岭?相传古时这一带多植蕉树,蕉林密布而得名。

大埔县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设治于大埔村。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

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梅州市各县区历史(客家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5)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

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丰顺县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钦定县名丰顺。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

梅州市各县区历史(客家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6)

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年)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年),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4字。

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留隍、黄金、潭江划进大埔县。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县城仍驻汤坑镇,属汕头专区。1956年属梅县地域,今属梅州市。

五华县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赵佗一次为狩猎率行部到五华山下(即今华城北门外),恰巧高祖派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以后以人口繁衍,设为长乐镇。在北宋熙宁四年置县时,因县治所在取名为长乐县。

梅州市各县区历史(客家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7)

孙中山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一国三长乐"的情况,县名字相同,会有弊端。因此,孙中山决定:"县名相同者,按历史时间长者保留。"经国民政府官员查询,县名相同者进行历史时间比较论证,广东省长乐县名历史时间使用短几年。

孙中山指示""尊重历史事实,广东长乐另赐县名。"即派国民政府官员来广东长乐调查核实。在长乐镇县府驻地(今华城镇)会同当地官员一起研赐县名字,经磋商按地形地貌起赐县名字,走上华山峰(今华城镇内)望远山脚下有一串珠弓状形的五座小山丘形,像“五朵金花”。

由地理条件反射下产生灵感,一致认为,就叫她"五花县"好了。最后,国民政府官员回府向孙中山汇报初起赐县名字。孙中山批示:"广东长乐改五花县与广州的花县有相似,按古人日:花者华也,叫她五华县好了。"从此长乐改为五华。这年是一九一四年。

梅江区和梅县区

梅州市区由梅江区、梅县区两个市辖区所组成,统称梅城。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宋皇祐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筑土城,周围长450.3丈(约1499米)。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扩辟县城,周围长985丈(约3250米)。

梅州市各县区历史(客家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8)

民国26年(1937),梅县整编区乡,县城称为梅城镇。1975年8月,梅城镇改为梅州镇(仍隶属梅县)。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梅县所辖的梅州镇从梅县分出,设置县级的梅州市,隶属梅县地区管辖。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梅县市分为梅县和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管辖。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成为梅州市辖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区并称梅城。

来源:客家精英手机报

,